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合同知识 > 劳动合同纠纷 > 未定劳动合同仲裁流程

未定劳动合同仲裁流程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09-16 14:47:27 人浏览

导读:

工作过程中,签订劳动合同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签订劳动合同之后,在遇到一些纠纷问题就可以按照合同的约定来解决,但未约定劳动合同解决纠纷就比较麻烦。那么未定劳动合同仲裁流程是什么?接下来,关于未定劳动合同仲裁流程的详细内容,就由法律快车小编为您做更进一步的解答吧!

  工作过程中,签订劳动合同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签订劳动合同之后,在遇到一些纠纷问题就可以按照合同的约定来解决,但未约定劳动合同解决纠纷就比较麻烦。那么未定劳动合同仲裁流程是什么?接下来,关于未定劳动合同仲裁流程的详细内容,就由法律快车小编为您做更进一步的解答吧!

  一、未定劳动合同仲裁流程

  (一)提交申请书: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书,并按照被申请人数提交副本。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1.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和住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2.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

  3.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4.申请仲裁的日期。

  (二)仲裁受理:仲裁委员会应当自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仲裁委员会决定受理的,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五日内将申诉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当说明理由。

  (三)开庭审理:仲裁庭应当于开庭的五日前,将开庭日期、地点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煺庭的,对申请人按照撤诉自理,对被申请人可以做缺席裁决。

  (四)仲裁调解:仲裁庭处理劳动争议应当先行调解,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促使当事人双方自愿达成协议。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根据协议内容制作调解书,调解书自送达之日起具有法律效力;调解未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及时裁决。

  (五)仲裁裁决: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应当自劳动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四十五日内结束。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批准可以延期并书面通知当事人,延长期限不超过十五日。仲裁庭裁决后应当制作仲裁书送达双方当事人。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即发生法律效力。

  

  二、劳动仲裁不予受理的六种情形

  不予受理的:1、没有协议的。就是说没有签订仲裁协议的,双方是没有合意仲裁的;2、不属于管辖范围的。仲裁庭没有管辖的权限的或不属于仲裁范围之内的;3、仲裁庭组成违法程序的。4、证据是伪造的,就是说裁决所依据的证据不是真实的。5、隐瞒相关证据的。6、仲裁员有徇私舞弊行为的。

  法律依据《仲裁法》第五十八条,当事人提出证据证明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一)没有仲裁协议的;(二)裁决的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或者仲裁委员会无权仲裁的;(三)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违反法定程序的;(四)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五)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六)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人民法院经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裁决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裁定撤销。 人民法院认定该裁决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裁定撤销。

  三、员工申请劳动仲裁技巧

  1、先了解案情,确定存在劳动关系的单位,即找到被申请人。

  2、确定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一般是区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法律规定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委员会管辖。

  3、写好《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书》。

  4、准备证据,可以把《劳动合同》、工资单、社保明细等书面材料准备好,如果有录音可以刻成光盘等。

  5、把《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书》和相关的证据材料交给劳动争议仲裁委,准备一式三份,交两份给劳动争议仲裁委,自己留一份(如果是劳务派遣,需要一式四份)。

  6、劳动争议仲裁委在收到材料后,会在五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并会通知劳动者。如果受理,会把开庭时间一并通知。

  【法律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六条,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综上可知,没有订立劳动合同是可以申请仲裁的,首先申请,其次是受理,开庭,调解以及最后的裁决。参加劳动最重要地是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以免造成后续的麻烦。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整理的未定劳动合同仲裁流程的解答,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咨询法律快车的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