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合同纠纷 > 合同终止 > 提存 > 提存公证若干问题探讨

提存公证若干问题探讨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1-31 17:26:52 人浏览

导读:

一、提存公证的法律依据提存是清偿债务的一种特殊方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因债权人的原因使债务人无法直接向债权人还债,债务人可将要还的钱或物提交于法定的提存机构,由提存机构按法定程序交付给债权人。自提存之日起,视为债务人履行了给付义务,提存物

  一、提存公证的法律依据

  提存是清偿债务的一种特殊方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因债权人的原因使债务人无法直接向债权人还债,债务人可将要还的钱或物提交于法定的提存机构,由提存机构按法定程序交付给债权人。自提存之日起,视为债务人履行了给付义务,提存物及风险责任转归债权人。 (2)在合同中约定以提存方式给付钱、物,可消除双方的不信任感,促使合同正确履行。(3)监护人、遗产管理人、遗嘱人或赠与人为保护被监护人、继承人、遗嘱受益人或未成年受赠人的利益,可将其管理、赠与或遗嘱处分的财产提交给法定的提存机构,待上述受益人成年或能够管理自己的财产时或提存人设定的其他条件成熟时,由法定提存机构转交给受益人。同时,提存也是担保的一种特定形式。根据合同的约定,担保人可将担保物(金)提交到法定的提存机构,以使债权人的利益得到保障,待条件成熟时,提存机构根据双方的约定,将担保物交付债权人或退还担保人。以担保为目的的提存具有保证债物履行和替代其他担保形式的法律效力。

  提存公证是从提存发展而来的。提存作为法律制度最早起源于罗马法。在现代民法上,提存的理论已相当发达,有关提存的法律规定也日益具体、全面,在民法提存制度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形成了提存公证。应该说提存公证的目的与基本原则与提存是相通的,都是以民法为基础和依据的。

  在我国,提存制度是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我国司法实践中曾实行过提存,但在立法上最早确立提存的,是1981 年12月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该法第19条第4款关于定作方受领迟延的规定即“定作方超过领取期限6 个月不领取定作物的,承揽方有权将定作物变卖,所得价款在扣除报酬、保管费用后,用定作方的名义存入银行”。显然,这种规定,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保障是不够的,也缺乏可操作性。我国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对提存未作明确规定,这是立法的缺漏。为弥补这一不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04条对提存作了补充规定,即“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债务人履行义务”,债务人对将履行的标的物向有关部门提存,应当认定债务已经履行。但提存的形式单一,适用面较狭窄。1995年 6月30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首次从立法上规定了另一种形式的提存,即担保提存。所谓担保提存是指国家有关机构对债务人或担保人为保证债的履行而交付的担保物或其替代物进行寄存、保管,在债务人履行债务时向提存人发还提存物或将提存物交给债权人作对价,在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时按提存合同将提存物交给债权人或依法作其他处理的民事法律制度。我国司法部于1995年6 月2日签发的《提存公证规则》,进一步确立了提存公证的法律制度,从公证机构如何办理提存公证的角度,详细规定了提存的目的、条件、程序、法律效力等问题。1999年10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91条明确规定了“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为合同权利义务关系终止的情形之一,并以第101~104条规定了提存的原因、风险责任、法律后果等问题,从而使我国的提存法律制度更为健全。上述法律规定构筑了提存公证的法律基础,为开展提存公证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提存机构的确定

  提存机构是由国家专门设立接受提存物而进行保管、并应债务人请求将提存物发还债权人的机构。提存机构应是提存的主体。在国外,提存机构的确定一般采取由法律直接规定或由法院在法定范围内指定。如《日本民诉法》第513条第1款规定:“按照本编规定在使原告或被告提出担保的义务以及准许提出担保或提存的情况下,原告或被告可以向其普通裁判籍地的地方法院或执行法院提出担保或提存”。据此,有权进行提存的机关是管辖法院。在我国台湾地区,是由法院设立提存所办理提存事务。我国《合同法》及其他立法对提存机构未作明确规定,只是我国司法部自行制定的《提存公证规则》规定公证处是提存公证的办理机构。笔者认为这一规定是符合实践需要的,有其合理性,但如能从立法的更高层次来加以规定,明确公证处为法定的提存机构,则更有利于提存公证的开展。

  明确规定公证处为办理提存公证的法定机构基于以下理由:(1)自1987年我国部分城市公证机构试行提存业务,并于1990年在全国范围普遍开展此项业务以来,积累了很多的经验。(2)实践证明,公证机构开展提存公证,有利于及时调整债权债务关系,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减轻债务人的经济负担和经济压力,防止物品和资金长期呆滞或积压,减少社会资产的损失,有利于预防纠纷,减少诉讼,维护社会民事、经济的正常流转秩序。(3)提存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非诉讼工作,由公证机构办理提存业务,与其职能相符合,也便于国家对非诉讼业务的统一管理。(4)国外立法例也不乏公证处为办理提存公证机构的规定,如《意大利公证法》第62-A条规定:“除上面规定的登记簿外,公证处还应当建立一本提存登记簿,专门用来逐日登记在他面前达成的文书或司法机关决定而提存给他的钱款或物品价值。”《奥地利公证法》第1条规定:“公证人是由国家任命,具有依照本规定就法律上的意思表示法律行为及其产生的权利等事项制作、交付公证文书、保管当事人寄托的文书及接受向第三者交付或向业务所交纳金钱和有价证券等职权者。”

[page]

  三、提存公证的作用

  提存公证根据提存的目的不同,分为清偿提存和担保提存。根据《提存公证规则》第3条:“以清偿为目的的提存公证具有债的消灭和债之标的物风险责任转移的法律效力。以担保为目的的提存公证具有保证债务履行和替代其他担保形式的法律效力。”清偿提存公证是为避免因债权人的原因或法定原因使债务人履行债务受阻而制定的一种保护债务人得以履行债务的制度。担保提存则是为防范合同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所承担的“合同落空”风险,通过提存购物款或其他有价证券、权利凭证以督促合同双方如约履行合同的制度。由于现代商业交往中的可变因素大量存在,如意外、不可抗力及违约、毁约、欺诈等行为都是威胁当事人实现合同利益的不利因素,提存公证防范合同风险的担保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特别是以货币、物品、有价证券为给付标的的买卖合同,合同双方当事人为防止自己先履行了合同义务后,由于对方的原因致使合同不能得到完全、实际履行,往往先订立一个提存协议,将买方(付款方)的货款以提存的形式由公证处负责保存,并约定卖方提款的条件和买方取回货款的理由。只有在满足约定条件的前提下,才能使货款的交付成为可能。

  在私房买卖中运用提存公证做为合同履行尤其是房款交付的担保有以下优势:私房买卖对买卖双方都是数额巨大的一次性交易,双方由于互不了解,彼此之间缺乏信任的基础,都想尽量降低自己的风险。在不动产的买卖中,运用公证机构的国家司法证明力、公信力,对双方的买卖资格进行把关是十分必要的。由于购房行为不具普通商品买卖的即时性,而是一个相对持续的过程,在购房的各个环节中,只要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影响房屋买卖的顺利进行,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将购房款提存,既可以保证卖房人的债权得以实现,也可以使买房人避免承受不动产交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因素,对购房双方都是一种保障;但双方也要注意将提存协议约定得尽量详细,以便在实务中可以顺利执行。公证处依据双方共同订立的提存协议对房款的交付实行监控,不偏袒任何一方,售房人只能以约定的凭证(如买方的亲笔收据)并在买方的确认下从公证处取得购房款;而买方也只能在卖方未能如约完成合同义务的情况下,持相关证明取回房款。公证的这种公正性、公平性既是对房屋买卖双方权利的保障,也是对双方违约或不认真履行合同的制约。

  当合同双方在合同履行中出现纠纷和争议时,提存公证可以为法院或仲裁机构的执行提供保障。当出现提存协议约定以外的情况或发生其他合同纠纷而必须通过诉讼途径解决争议时,由于双方在公证处办理了提存,将货款预先交由公证处保管,法院可以就公证处所保管的金额执行判决,使得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债务追偿能够得以顺利实现。

  四、提存的原因

  申请提存必须具有合法的原因,按照法律的规定,提存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或延迟受领债之标的。没有正当理由拒绝接受债之标的,是指债权人应当接受债务人的给付,也有条件接受债务人的标的物,但债权人拒不接受给付;或者没有其他的正当理由,虽然债权人构成了违约,但是债务人如不将合同标的物交付给债权人,债务人就无法从合同中解脱出来。

  (二)债权人不在债务履行地又不能到履行地受领的。在合同有明确约定的履行地,而债权人不到履行地受领,将造成债务人履行困难或加重经济负担时,债务人可以依法对履行标的进行提存,使债得到消灭。提存并不是对债权人过错的处罚,而是通过提存的方式来终止合同关系,以保护债务人在无法向债权人履行债务时摆脱合同的约束力。

  (三)债权人不清、地址不详,或者失踪、死亡(消灭)其继承人不清,或无行为能力其法定代理人不清的。在这种情况下,债务人不知到什么地方、向什么人履行债务,因此债务人可以用提存的方式进行。如果债权人下落不明,但其指定了代理人,或根据《民法通则》已被宣告为失踪人并由法院指定了财产管理人,则不能构成提存的原因。

  (四)债之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以提存方式给付的。既然合同的双方已经约定了债务人可以用提存的方式来履行债务,那么,只要该合同内容未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德,就应按照提存的方式来履行债务。

  五、提存公证的程序

  提存公证应依下列程序:

  (一)债务人应向有管辖权的公证处提交提存申请。申请要载明提存的原因、标的物、标的物受领人的基本情况等基本内容以及合同(协议)、担保书、赠与书、司法文书、行政决定等据以履行义务的依据,提存受领人姓名(名称)、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等,提存标的物种类、质量、数量、价值的明细表。此外,债务人应提交有关债务证据,以证明提存申请载明的提存物确系所负债务的标的物,还应提交债务人迟延或者债务人无法向债权人清偿的相关证据。对于债务人提交的提存申请及有关证据,公证处应进行审查,以决定是否办理提存公证。

  (二)债务人提交提存物。债务人的提存申请经公证处审查符合提存条件的,债务人应向公证处提交提存标的物,公证处应予接受并妥善保管。

  公证处应当验收提存标的物并登记存档。对不能提交公证处的提存物,公证处还应当指派公证员到现场实地验收。

  验收时,提存申请人(或其代理人)应当在场,公证员应制作验收笔录。验收笔录应当记录验收的时间、地点、方式、参加人员、物品的数量、种类、规格、价值以及存放地点、保管环境等内容。验收笔录应提交提存人核对。经验收的提存标的物,公证处应当采取封存、委托代管等必要的保管措施。对难以验收的提存标的物,公证处可予以证据保全,并在公证笔录和公证书上注明。对易腐易烂易燃易爆等物品,公证处应当在保全证据后,由债务人拍卖或变卖,提存其价款。

  (三)公证处向债务人出具提存公证书。公证处办理提存公证应当自提存之日起3日内出具提存公证书,提存之债自提存之日即告清偿。提存货币的,以现金、支票交付公证处的日期或提存款划入公证处提存帐户的日期为提存日期。提存的物品需要验收的,以公证处验收合格的日期为提存日期。提存的有价证券、提单、权利证书或无需验收的物品,以实际交付公证处的日期为提存日期。

  (四)通知债权人受领提存物。在提存后,应将提存通知书送达债权人。各国在立法上通常规定由债务人通知债权人。我国《合同法》第102条规定:“标的物提存后,除债权人下落不明的以外,债务人应当及时通知债权人或者债权人的继承人、监护人。”但《合同法》对于在债权人下落不明的情况下,应如何通知以及由谁通知,缺乏规定。对此情况,国外立法一般都免除债务人的通知义务。如《法国民法典》第 374条规定:“债务人应立即将提存通知债权人,如不可能为通知者,得免为通知。”我国司法部《提存公证规则》也采取这种方法,第18 条规定:“以清偿为目的的提存或提存人通知有困难的,公证处应自提存之日起七日内,以书面形式通知提存受领人,告知其领取提存物的时间、期限、地点、方法。提存受领人不清或下落不明、地址不详无法送达通知的,公证处自提存之日起60日内,以公告方式通知。公告应刊登在国家或债权人在国内住所地的法制报刊上,公告应在1个月内在同一报刊刊登3次。”

[page]

  六、提取提存物的期限

  (一)债权人在规定期间内,具有领取提存物的请求权。债务人向公证处提存合同的标的物后,债权人即有向公证处请求提存物的权利。债权人依法向公证处提取提存物,公证处不得拒绝交付提存物。债权人向公证处提交提取提存物请求时,应当向公证处交付相应的身份证明、提存通知书及有关债权文书。如果债权人不能提交相关的证明及文书,公证处有权拒绝其提取提存物。

  在债务人对债权人提存履行标的后,债权人可以在规定期间内随时领取提存物, 但债权人对债务人负有到期债务的,在债权人未履行债务或提供担保之前,公证处根据债务人的要求应当拒绝其领取提存物。

  (二)除斥期间届满,债权人丧失领取权,提存物归国家所有。债权人领取提存物都有一定时间限制,该时间限制就其性质属除斥期间。我国《合同法》第104条第2款规定:“债权人领取提存物的权利,自提存之日起5年内不行使而消灭,提存物扣除提存费用后归国家所有。”《公证程序规则》第53条第3款规定:“从提存之日起,超过5年无人领取的提存标的物,视为无主财产,上交国库。”而《提存公证规则》第21条规定:“从提存之日起,超过20年无人受领的提存物,视为无主财产,在公证处扣除必要费用后,将余额上缴国库。”其规定的20年的除斥期间显然过长,并与上述《合同法》的规定不一致,因此,应修改为5年为好。

  七、提存的效力

  提存涉及债务人、公证处和债权人三方之间的关系,也就必然产生对债务人的法律效力、对债权人的法律效力以及对公证处的法律效力。

  (一)提存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的效力。对此,各国立法及学说不尽相同,大致有如下3种观点:(1)提存仅发生对于债权人请求的抗辩,在提存人丧失提存物之取回权时,其债权才溯及于提存时消灭。例如,《德国民法典》规定:如提存物的取回权未消灭者,债务人得要求债权人就提存物受领清偿;提存物的取回权已消灭者,债务人因提存而免除债务。(2)因提存而债权当然消灭。如日本民法第494 条规定:债权人拒绝受领或不能受领清偿时,清偿人可以为债权人提存清偿标的物而免其债务。(3)我国学者认为,提存只能因合法原因并经法定程序进行,因此,在提存后,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的债之关系终止。债务人不再负担该债务,不再承担标的物意外灭失毁损的风险责任①。《合同法》第91条规定,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提存公证规则》第17条明确规定:“提存之债从提存之日即告清偿。”在担保提存中,根据合同的约定,担保人可将担保物(金)提交到法定的提存机构,以使债权人的利益得到保障,待条件成就时,提存机构根据双方的约定,将担保物交付债权人或退还担保人。以担保为目的的提存具有保证债物履行和替代其他担保形式的法律效力。

  (二)债权人与公证处之间的效力。办理提存公证之后,在债权人与公证处之间形成一种新的债权债务关系,债权人独立享有提存公证所设立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债权人有权在规定期间请求公证处交付提存物,同时须承担提存费用及风险。公证处则负有保管提存物的义务。

  (三)提存人与公证处之间的效力。提存人一般是债务人,也可以是债务人的代理人。提存人与公证处是实施提存行为的当事人,因而提存人发现提存错误或提存原因消失时,得撤消该行为,取回提存物。如《法国民法典》第376条规定:“债务人有取回提存物的权利。”我国台湾地区“提存法”第15条规定:“清偿提存之提存人于提存后,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申请该管法院提存所返还提存物:(一)提存出于错误者;(二)提存之原因已消灭者;(三)受权利人同意返还者。”我国《合同法》未明确规定债务人的取回权问题。有种观点认为:若提存有效成立,提存人不得取回提存物。提存也不同于一般的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即使债权人放弃或者丧失请求权,提存人也不能取得提存物的所有权②。但《提存公证规则》第 26条规定:“提存人可以凭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裁定或提存之债已经清偿的公证证明取回提存物。提存受领人以书面形式向公证处表示抛弃提存受领权的,提存人得取回提存物。”提存人取回提存物的,视为未提存。提存原有的效力即消灭,债务人的债务同时回复。

  在担保提存中,根据合同的约定,担保人可将担保物(金)提交到法定的提存机构,使债权人的利益得到保障。待条件成熟时,提存机构根据双方的约定,将担保物交付债权人或退还担保人。以担保为目的的提存具有保证债物履行和替代其他担保形式的法律效力。

  八、提存物风险的承担

  在提存期间,一切发生的提存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由债权人承担。因为在提存之后,提存物的所有权已移转归债权人,所以债权人应承担标的物意外毁损、灭失的风险责任。但是,因公证处的过错造成毁损、灭失的,公证处应当负有赔偿责任。

  标的物在提存期间的孳息等增值部分也应归债权人所有。《合同法》第103条规定:“标的物提存后,毁损、灭失的风险由债权人承担。提存期间,标的物的孳息归债权人所有。”《提存公证规则》第22条第1款规定:“提存物在提存期间所产生的孳息归提存受领人所有。提存人取回提存物的,孳息归提存人所有。”提存的存款单、有价证券、奖券在提存期间需要领息、承兑、领取的,公证处应当代为承兑或领取,所获得的本金和孳息在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按不损害提存受领人的利益的原则处理。无法按原用途使用的,应当以货币形式存入提存账户。定期存款到期的,原则上按原来期限将本金和利息一并转存。股息和红利除用于支付有关费用外,剩余部分应当存入提存专用账户。提存的不动产或其他物品的收益,除用于维护费用外,剩余部分应当存入提存账户。

  注释:

  ① 参见叶自强:《现代公证制度应用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6年7月版,第412页。

  ② 参见叶自强:《现代公证制度应用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6年7月版,第413页。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