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合同纠纷 > 合同动态 > 《合同法》总则适用若干问题(四)

《合同法》总则适用若干问题(四)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1-19 19:50:48 人浏览

导读:

十二、合同法中规定的三项抗辩权《合同法》为什么规定三项抗辩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保障合同得到切实履行,并且平衡各方当事人的利益,为法官正确处理履行中的纠纷提供依据。大家知道,我们现在实践中交易信用太差,欺诈、骗人、蒙坑拐骗现象非常严重。突出的问题表现
十二、合同法中规定的三项抗辩权

《合同法》为什么规定三项抗辩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保障合同得到切实履行,并且平衡各方当事人的利益,为法官正确处理履行中的纠纷提供依据。大家知道,我们现在实践中交易信用太差,欺诈、骗人、蒙坑拐骗现象非常严重。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就是给了钱不给货,或者给了货不给钱,或者可能对方携款潜逃了。那么我明知他不可能履行,假如说我要先履行,我给了他以后,最后他会拿了钱以后就跑了,那我究竟怎么办?象这种情况,我们过去一直以来没有一个规定,所以出现了这种问题以后,首先当事人不知道怎么办,其次应该怎么判断纠纷,法官处理起来也感到非常麻烦。很多情况下大量案件最后都是按双方违约来处理的。比如本来按规定,出卖人应当交付十台电脑,而只交付了两台,买受人就只支付了两台的钱,因为担心付了十台电脑的钱之后,对方会不给货,象这种情况,过去有的法院就会判决说,他没有给十台电脑是有过错的。而你只给了两台电脑的钱,你也有过错。所以最后就双方各打五十大板,最后干脆就作调解等处理了。许多类似这种案子都这样处理。所以我们的《合同法》在司法实践里面处理的案件,除了我们刚才讲的无效太多的是一个特点以外,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双方违约太多。不论什么案件最后总是会找到你有过错,他也有过错,反正不管最后怎么样,双方分担算了。这种处理方法严格上来讲是不对的。所以我们设立三项抗辩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要改变以前这方面的问题,不能再象过去那样做。

那么这三项抗辩权是什么呢?首先这三项抗辩权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都要适用于双务合同。双务合同就是指权利义务具有对等性或者相对性,不仅仅是一方履行义务,而是双方互为权利义务。典型的就象买卖,买受人交付价款以后,他有接受标的物的权利,出卖人有交付货物的义务,但是他有接受价金的权利,这是典型的双务合同。单务合同就不是这样,比如说赠与合同,我把东西送给你,但我没有获得回报。三项抗辩权都要求必须是发生在双务合同的情况下。《合同法》第66、67条都提到了互负债务,互负债务就是指双务合同。其次,从原则上讲,都必须是一个双务合同产生的,不能是两个双务合同产生的。就是说债权债务都是发生在一个合同里面,才能产生一个相互抗辩的问题。比如说我给了你货,但是你没有给我钱,你为什么不给我钱呢?是因为你帮我修理了车,我没有给你车钱,所以我给了你货,你就不能给我钱。我们说这不是一个有效的抗辩,原因就是交货是交货,修车是修车,这是两个不同的合同,你不能把两个合同中产生的权利义务拿来一起抗辩。所以这三项抗辩权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适用于一个双务合同所产生的纠纷。

三项抗辩权的区别,首先就是他们适用于不同的情况。什么不同的情况呢?这三项抗辩权从大的方面讲,他们适用于两类不同的情况,这两类就是同时履行和异时履行。所谓异时履行就是指履行有先后顺序的。任何双务合同,从原则上讲,都是要同时履行的。但是,根据当事人的特别约定以及交易习惯,也可以异时履行,就是履行也可能有先后顺序。比如我们到饭店吃饭,我们通常是先吃饭后付款,这种交易习惯规定了履行有一个先后顺序。同时当事人也可以在合同里特别规定,说你先付款,付款十天以后我再给你发货。合同从原则上讲都应当是同时履行的,只有在根据交易习惯和合同当事人有特别约定的情况下,才可以异时履行。合同如果是同时履行的话,我们说这就要适用《合同法》第66条的规定。如果是异时履行的话,履行有先后顺序的话,就是适用《合同法》第67、68条的规定。所以这三项抗辩权的适用,从大的方面讲,我们从履行的先后顺序上把它分为两块。

1,同时履行抗辩,就是《合同法》第66条的规定,该条规定:“当事人互负债务,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应当同时履行。一方在对方履行之前有权拒绝其履行要求。一方在对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时,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要求。”为什么要规定第66条呢?有人把它理解成同时履行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么这规定有多大的意义?我认为这一条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理解成是要求大家必须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当然其中也有这种含义,但并不主要是这个问题。我想详细解释一下,这一条实际上有四层含义、分别规定了四项规则:

第一项含义就是说在当事人互负债务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话,应当同时履行。这个规则实际上就是规定在双务合同的情况下怎么履行合同,或者换句话说,在双务合同的情况下,怎么样才是全面履行和严格履行呢?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在双务合同的情况下,全面地和严格的履行首先就是要求当事人同时履行,只有同时履行才是符合全面地、严格地履行的要求的,除非当事人有特别规定或者交易习惯有特别规定的。

第二项含义是双方所负的债务之间具有相应性。《合同法》第66条所说的相应性实际上是指双方的债务之间具有对价关系。双方所负的债务是否具有对价性或相应性,首先要考虑双方的约定。如果当事人在合同中特别约定数项债务之间具有对应关系,应认为两者之间具有对应关系。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关于房地产买卖的合同的一个案子,该案中合同第9条有一个规定,规定甲方向乙方交付了房款以后,十天内乙方应当为甲方办理产权证。但在这个规定的下一行又写到,甲方应当为乙方提供必要的资料。现在甲方按期将款交付给乙方,乙方就提出你还要为我提供一些资料,如果你不为我提供资料,我就没有办法为你办理产权证。可是这个合同里面又没有明确规定要提供哪些资料,所以乙方向甲方具体列举了几项办理产权证必须的资料,要求甲方提供,但是甲方认为这些根本没有必要给乙方。乙方又催问了几次,但是甲方根本没有答复,所以后来乙方就没有为甲方办理产权证。由于没有办理产权证,所以甲方就将案子起诉到法院。到了法院后,这个案子就有不同的观点,当时有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双方违约,原因很简单,甲方虽然交付了房款,但是也没有交付有关的资料,也是有过错的。而乙方没有为甲方办理产权证,所以也是有过错的,所以认为是双方违约。第二种观点就是说是乙方违约而不是甲方违约,这个道理是什么呢?就是说这个房屋买卖里面最重要的问题是交付房款和办理产权证,甲方已经交付了房款,履行了他的基本义务,而乙方的基本义务是为甲方办理产权证,但乙方却没有办理,所以是乙方的过错。至于交付必要的资料在房屋买卖合同里面是根本不重要的,所以不是甲方而是乙方违约。所以一审法院判决乙方违约,承担全部责任,甚至承担一切的诉讼费用。当然乙方就上诉。上诉后也是有两种观点,究竟应该怎么看呢?如果这个案子是发生在10月1日以后,可以适用《合同法》的话,我认为恰好不应该认为是乙方违约,乙方没有违约。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就是根据合同的规定,甲方不仅仅是要交付房款,同时应当为乙方提供必要的资料。换句话说,当事人已经在合同中把它作为一个办理产权证的先决条件,把它作为一个甲方必须要履行的义务。也可以这样认为,根据合同第九条,甲方其实负有双重的义务,第一重的义务就是交付价款,第二重的义务的内容就是交付必要的资料。现在甲仅仅履行了一项义务,还有另一项义务并没有履行。在没有履行第二项义务的情况下,如果要求乙方来履行的话,乙方享有一种拒绝履行的权利。这种拒绝履行的权利就是《合同法》第66条规定的乙方在对方履行之前有权拒绝自己的履行。所以现在如果甲方没有为乙方提供必要的资料,乙方有权不为甲方办理产权证。这是完全正当的行使权力。在正当地行使抗辩权的情况下,不能把它看成是违约,这就是《合同法》第66条规定的同时履行抗辩权的最基本的含义。

如果当事人双方在合同中没有明确约定,双方所应当负有的义务,不能根据合同来确定双方的义务是否具有对应性。那就要考虑,当事人取得的财产权与其履行的财产义务之间在价值上大致相当,如果一方不履行的义务与另一方拒绝履行的义务之间不具有相应性,则不得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我在这里特别想提请大家注意,就是“相应的履行要求”中的“相应”两个字,这两个字非常重要。怎么理解“相应的履行要求”中的“相应”两字呢?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我要你把一千斤苹果从山东运来。运来以后,有五斤苹果烂掉了。我说既然合同规定你是交付一千斤苹果,那应该是一千斤好的苹果。你现在烂掉了五斤,所以一千斤的价款我不能给。这行不行?过去我们认为这没有一个规则,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种情况就是现在《合同法》第66条第三款规定的内容,那就是他交付了一千斤苹果,有五斤烂掉了,很显然他是构成了违约。这样认定是没有问题的,即使只烂掉了一斤苹果,他也构成了违约。但是你怎么行使抗辩权呢?你要拒绝给付价款。那你要怎么行使你这种拒绝支付价款的抗辩权呢?你只能够根据他的违约来拒绝相应的请求,那就是说你的拒绝部分和他的违约部分应当相应,应当对称,这就是说在这个案件里面,你只能就烂掉的那五斤苹果拒绝支付价款,但你不能说一千斤苹果你都不支付价款,这是不相应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说这不是正当地行使抗辩权,这可以说是一种滥用抗辩权。所以这第三层的含义就是专门解决在违约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第三项含义是双方互负的债务均已到了清偿期。首先,这就要求双方当事人互负的债务必须是有效的,债务本身没有发生争议。其次,尽管双方所负的债务是存在的,但如果双方债务未同时到期,也不发生同时履行抗辩。比如,合同规定,应当在5月1号交货,但是,买受人在4月1号就要出卖人交货,出卖人对这种要求予以拒绝。这是不是同时履行抗辩问题呢?我们认为,这里行使的是期限利益的抗辩权问题。同时履行抗辩权必须要到了清偿期以后,一方没有履行而要求对方履行,对方才可以拒绝。

第四项含义是对方能够履行但未履行或未适当履行债务。比如说,一方要求另一方履行债务,另一方说,因为山洪爆发,把工厂都冲垮了,所以,现在没办法生产,这就是发生了不可抗力,在这种情况下,根本就无法履行,双方都要免责了,也就不可能适用同时履行抗辩权。同时履行抗辩权,通常是说,一方能够履行而没有履行或者履行不恰当,但要求对方作出履行,这样对方是可以拒绝的。比如说,自己能够交付十台电脑,只交付了两台。或者交付了十台电脑,但十台电脑中有两台出了故障,还要求买受人支付十台电脑的价款,这样买受人就可以根据同时履行抗辩予以拒绝。如果一方已全面地、适当地履行债务,要求另一方履行的话,另一方就不能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

根据《合同法》第66条规定,同时履行抗辩权本质上是一种拒绝权。拒绝权的含义是什么呢?是说既然是同时履行的,那么你必须要向我作出履行,只有你向我履行,才能要求我向你履行。假如你根本就没有向我履行的话,就要我向你履行,我有权作出拒绝。在这里,我拒绝就是行使同时履行抗辩。这个规则为我们解决很多纠纷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有了这个规则,就为我们解决了大量的所谓双方违约的问题。

2,后履行抗辩权。

所谓后履行抗辩,第67条规定得很明确,就是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先履行一方未履行的,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履行要求。所以后履行抗辩的特点是,首先,这种抗辩权是给予后履行一方,不是给予先履行一方的,这一点和《合同法》第68条规定的不安抗辩是正好相反的。比如说,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双方在合同中规定了买一百台电脑,合同规定了一条,就是“货到付款”。如果交付的货有瑕疵,他要拒绝支付货款,这样根据什么来支付价款?援引什么样的抗辩权?假设如果你对“货到付款”理解为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么我们说这就是一个同时履行抗辩,你可以根据《合同法》第 66条援引同时履行抗辩权来拒绝履行。但假设如果你对“货到付款”理解成为是先交货、后付款,我认为应当援引《合同法》第67条。所以第66条和第67条的区别就表现在这个地方,第66条是指同时履行的,而第67条是指履行有先后顺序的,给予后履行一方的抗辩权。后履行抗辩权既然为一种独立的抗辩权,应当具有独立的适用范围。因后履行抗辩权的行使,将随时阻止对方当事人请求权的行使,而不是导致对方请求权的消灭,从这个意义上说,后履行抗辩权属于延期的抗辩权。

3,不安抗辩权

《合同法》第68条规定了不安抗辩权。所谓不安抗辩,就是说是指在异时履行的合同中,应当先履行的一方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对方在履行期限到来后,将不能或不会履行债务,在对方没有履行或担保以前,有权暂时中止债务的履行。某法院有一个案件,案情非常典型。这个案子是说一个人与对方订立房屋买卖合同。比如是今年2月份订的,合同规定应当是在明年2月份,即一年内交房,六月份应当交首期的房款。可是到了六月底准备交房款之前,买房人发现到了这个时候,开发商连地基都没有打,而且他发现对方现在已经负债累累,根本没有钱来建房,他怎么有可能在六个月之内把房子盖好后给买房人?同时他现在已经负债累累,他能够盖房吗?当时法院的同志就曾经问我过这个案件应该怎么处理:现在如果不愿意给房款了,发了一个函,说如果按照你现在的情况,我把钱给你了,那房款就会下落不明了,所以我不能给房款。但是付首期房款的期限到了,因为没有给房款,对方就告了他。过去发生了这些案件,确确实实很难处理。那么现在《合同法》第68条出来以后,这种问题就很好解决了。应该怎么解决呢?象这个案子,在六月底之前,已经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合同期到了以后,对方是不会或者不能履行合同的。换句话说,就是出卖人到明年二月底是不会交房。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是六月底到了,但是我暂时不缴款,暂时停止我的履行,这就是行使不安抗辩权。那么在行使不安抗辩权以后,我马上发一个通知给他,说我现在已经行使不安抗辩权,暂时停止了我的履行,那么你必需要在一个合理期限内为我提供一个担保,如果你不能在一个合理期限内提供一个担保,来消除我的不安的话,那么你构成了违约,我还要追究你的违约责任。所以按照新的《合同法》,不是对方来告买受人,弄不好是买受人来告对方。但是过去我们没有这个规则,所以买受人不交付房款,本来是他行使不安抗辩权,但是因为没有这个规则,所以最后反而是促使了别人来告他,说他违约没有交付房款,这样打起了官司。所以这就是不安抗辩权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不是说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行使不安抗辩权呢?不是这样。《合同法》第68条行使抗辩权规定了很严格的条件:

第一个条件就是,必须是双方在双务合同中互负债务。我国《合同法》第68条并没有像规定同时履行抗辩与后履行抗辩权那样将“当事人互负债务”作为抗辩权适用的条件之一,但从不安抗辩权的内容来看,它必须适用于双务合同。

第二个条件是必须是异时履行的。不安抗辩和同时履行抗辩的区别就表现在,同时履行抗辩权必须适用于同时履行的情况,而不安抗辩权适用于异时履行。合同履行有先后顺序,但是先履行的一方发现后履行的一方到了履行期后,他可能不能或者不会作出履行就是说按照合同规定,我应当先履行,应当先交货,但问题是我现在已经发现对方负债累累了,信誉非常差,到处逃避债务,这样就会使我感到非常的不安。所谓不安抗辩,就是指感到不安了。感到不安的情况下,我应当怎么办?不安抗辩就是法律在这种情况下,给予感到不安的先履行的一方的一种抗辩权。尽管第68条和第67条都是适用于履行有先后顺序的两种情况,但是和第67条的区别就是表现在,第67条是给予后履行一方的抗辩权,而第68条是给予先履行一方的抗辩权。这种异时履行一般必须由当事人特别约定。正是因为履行是在不同时间作出的,因此,先履行一方在对方有可能难以作出对待履行时,有权拒绝先作出履行。

第三个条件是先履行的一方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另一方不能或不会作出对待履行。就是必须要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对方是不能或不会履行合同的。哪些证据才是确切的呢? 《合同法》第68条中规定了四项:1、经营状况严重恶化;2、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3、丧失商业信誉;4、有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所以法律对于这种确切的证据列举得很清楚,而且这个确切的证据还必须是由先履行的一方来举证。你必需证明存在的事由,那么你才能暂时中止你的履行。先履行的一方必须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对方具有法律规定的不能或不会对待履行的情况,而不能凭空推测或根据臆想而断定对方不能或不会对待履行。没有确切证据而中止合同履行,只能表明先履行一方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自己的义务,假如你不能在法院举证证明有这些事由的话,你暂时中止了你的履行,那你就构成了违约了。当然,暂时中止合同的一方,不仅仅要负举证责任,而且还要及时地通知对方合同的履行暂时中止了。

如果暂时中止了履行以后,合同是不是就解除了呢?不是这样。所谓暂时中止合同履行,是指暂停履行合同。暂时中止合同履行,既不同于终止合同也不同于解除合同,因为在暂时中止合同情况下,合同并没有发生终止或解除,它对当事人仍然是有效的。只是合同债务暂时得不到履行。不安抗辩实际上是从大陆法中来的。这个不安抗辩不论是在法国也好、德国也好,都只是写到你可以暂时中止履行,但是暂时中止履行以后应该怎么办?大陆法中没有规定这个问题。原因是,按大陆法的观点说,抗辩权只是对抗对方的履行的请求,但是抗辩权本身不能影响合同的存在,所以你行使抗辩权的时候,合同还是继续有效的,你也不能解除合同。假设我现在明显地知道他明年交不了这个房屋,我是不是一定要等到明年二月份,等到那个时候他不交了,我才可以去告他,还是说我可以将这个合同解除掉,我再去找一个新的出卖人,然后和他订约买房子,使得我明年二月份有新房子住呢?过去大陆法一直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大陆法的不安抗辩权制度的缺陷就在于,它没有解决好暂时中止合同以后说产生的问题。

但是对于这个问题,英美法系有另外一种观点,英美法系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你还可以作出进一步的行动,这个进一步的行动是什么呢?就是在你暂时中止合同履行以后。你可以要求对方提供一个履约的担保,如果对方在一个合理的期限内不提供担保的话,那么你就可以直接地认为他构成违约了,英美法在这种情况下认为他构成了一种预期的违约。所谓预期的违约,就是说在履行期到来前,一方明确地向对方表示他将不履行合同,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他将不履行合同,也可以构成违约。这是一种履行期限没有到来的违约。既然构成违约,可以追究违约当事人的违约责任,也可以解除合同。所以英美法的这个解释,我们觉得更科学,更进步一些,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们《合同法》不仅仅只是规定了一个不安抗辩,同时也把英美法的经验引进来,就是《合同法》第69条,第69条实际上规定的就是预期违约制度,进一步地在不安抗辩的基础上规定了预期违约制度。这就是说,一方现在处于严重的不安状态,他举证证明了有法定的这些事由之后,暂时中止合同的履行,然后通知对方关于暂时中止履行的情况。此时,他可以要求对方提供履行的担保,如果对方不提供担保,就构成预期违约,暂时中止合同的一方,有权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也可以解除合同。在这里,是不是提供担保,成为一个评价对方是不是构成违约的标准。如果他拒绝担保,或者他的担保是不足够的,那么都可以认为他已经构成了违约。这里面大家可能提出了问题,就是说《合同法》第69条只是规定了一个解除合同,好象没有规定违约责任,实际上不是这样。

我想大家注意一下,《合同法》第69条和第108条是完全一致的。按照《合同法》第108条,在违约责任里面规定了这样一个条文,就是“当事人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就是指《合同法》第69条规定的情况。换句话说,什么叫做以自己的行为在履行期前表明自己不会履行义务的呢?就是说你自己是负债累累的,是丧失了商业信誉的,是抽逃了资金的等等,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方暂时中止了合同履行,并要求你提供担保,但是你又不提供担保。你不提供担保以后,你这种行为就已经表明了你在合同期到了之后不能履行合同义务,这就是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会履行合同。所以按照《合同法》第108条的规定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所以我们把《合同法》第69条和第108条结合起来考虑的话,就证明了我们《合同法》规定了一个完整的预期违约制度。所以这一点也是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说我们的《合同法》确确实实它不是一个单纯借鉴了大陆法的经验,而是借鉴了两大法系的最新的、最好的经验,在这一点上说是很先进的。这是关于三项抗辩权。所以这三项抗辩权对我们解决很多纠纷都提供了一个规则,所以我觉得这三项抗辩权非常重要,对于这三项抗辩权应当进一步领会掌握。

十三,两项保全措施

1,代位权问题。

《合同法》设置代位权和撤销权,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强化对债权人的保护。因为这两项保全措施的设定,使得合同债权具有了对抗第三人的效力,从而突破了合同的相对性规则。因为我们知道现在对债权人的保护太不够了,欠债不还、赖债、逃避债务现在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所以有人说现在欠债者反而成大爷了,商业信誉非常差,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现在《合同法》新增加了两项措施来加强对债权人保护,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代位权制度。

代位权就是《合同法》第73条的规定,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务,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假设张三欠了我的钱,我要求张三还钱,但是张三没有钱还我了,而我知道李四欠了他的钱,我要张三去找李四付钱来还我,但是他自己不去要,我应该怎么办?代位权就解决了这种问题,这种情况下,我就可以以我自己的名义告诉李四,要求他把这个债务清偿,清偿完了以后就可以使我的债权得到了实现,就相当于张三把欠我的钱还给我。什么情况下代位权才能成立呢?这也是目前最大的问题,因为我们知道,《合同法》有一个重要的规定就是相对性,就是说合同是对当事人产生效力的,合同不能对第三人提出要求,同样的,第三人也不能对合同当事人提出请求。本来是张三欠我的钱,张三欠我的钱,好象和张三与李四之间没有什么关系。这样的话,即使他拒绝我的要求,这也是完全正确的。但按照代位权,我可以向李四,这就突破了合同的相对性规则,是这一规则的例外。因此,必须要在法律上明确,究竟代位权的行使要具备什么条件。我认为,代位权的行使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债权必须到了清偿期。

这个条件包括以下几层意思:首先,代位权人代位行使的必须是债权,对于债务人享有的所有权不必要代位。如果这个财产是债务人的财产,就可以直接申请强制执行,没有必要代位行使。我看不少教科书对《合同法》都这样解释,说所有权也可以代位,所有权可以代位吗?这是不行的。假设张三欠了我的钱,但是张三现在有一辆车,现在放在李四那里,李四没有把那辆车还给张三,我是不是可以行使代位权,叫李四把车还给我或者还给张三呢?我认为不行,原因在于如果这不是一个债权,而是一个所有权的话,就没有必要行使代位权了。因为这种情况下,我完全可以告张三,如果法院判决胜诉的话,那么我直接可以要求法院去执行张三放在李四处的财产,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既然可以直接通过执行程序解决这个问题,那我为什么要去行使代位权呢?所以说如果是一个所有权,没有必要行使代位权。

其次,我个人的看法认为,债务原则上应该限于金钱债务,这样才能代位,如果是非金钱债务,比如是一个交货债务或者其他债务,代位起来非常麻烦。比如说张三欠我的金钱而没法还,现在发现张三付了钱给李四,但是李四没有将货交给张三,李四和张三之间存在一个欠货的关系。如果可以代位的话,现在我要去告李四,要李四把货还回来,但货还回来后怎么冲抵我的债务?所以这个货和金钱怎么转换,我认为很麻烦。所以我的建议就是说司法解释是不是应该这样考虑,把这个债权限制一点,原则上限于金钱债权,这样代位起来比较容易,计算起来也比较方便。要不一个是金钱债权,一个是非金钱债权,两个很难转换过来计算。

第三,债权必须确定。就是说债务人对于债权的存在以及内容并没有异议,如果债权人对债务人享有的债权都有争议的话,那么,债权人怎么能行使债务人对第三人的债权呢?最好,这种债权是已经经过了法院和仲裁机构裁判所确定的债权。这样就表明,债权是非常确定的。

第四,债权人对债务人享有债权必须已届清偿期,债权人才能行使代位权。这一点是代位权与撤销权在构成要件上的区别所在。假如说债务还没有到期,我去代位的话,那么张三不同意,李四也不会同意。张三说这个债权还没有到期,你怎么能找人家要呢?所谓代位行使必须是到期了,我没有找他要,才能构成代位行使。李四也可以说我对张三的债务还没有到期,你怎么能够代位行使,要求我来还,那么我可以拒绝。因为从民法理论上讲,债务还没有到期等于没有债务,当事人还不可以履行债务。当然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说法,实际上就是说债务还没有到期你还不能实际的请求履行,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债务人对这种期限有一种期限的利益,如果你要债务人履行的话,债务人有权拒绝。在代位权行使的情况下,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债务必须到期,如果债权人对债务人享有的债权根本没有到期,那么,债权人要求债务人清偿债务,债务人可以拒绝。债务人也没有任何理由要清偿债务。债务还没有到期这怎么能够说债务人怠于行使债权,然后由债权人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呢?然而在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情况下,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债务不必要到期。

第二个条件是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这就意味着债务人不仅应当对次债务人享有债权,而且此种权利必须到期。因为没有到期,则谈不上怠于行使的问题。

怎么判断怠于行使,这是一个法律上的难题。如果债权人说债务人享有债权,而没有及时地去主张权利,债务人就会说,“我天天打电话催债务人还债,但债务人就是不还,我也没有办法,我已经尽力了。”如果是这样的话,债权人就可能拿债务人没办法。因为怠于行使不好判断,代位权也就不好行使了。所以,关于这个问题,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确定了一个判断标准。这就是根据债务人在债务到期以后是不是及时起诉或提起仲裁来判断。这就是说,不管债务人私下里是不是讨债了,只要债务到期以后,你没有及时到法院提起诉讼,或提出请求,那么,就可以认为,你是怠于行使债权。私下的要是不行的,如果你说私下找他要也可以的话,这个债权人根本不知道你是不是找他要了。如果到了法院,我要行使代位权的时候,这样把债务人追加进来,这样麻烦就出现了,因为我要举证证明代位行使,可能你说“我私下已经找他要过了”。那么你是否找他私下要过了我根本不知道,我根本没法证明。所以必须是到了履行期限以后他没有还,你能够在合理的期限内通过诉讼向他提出请求,你没有及时通过诉讼的办法向他请求,这就构成了代位行使的条件。我个人是赞成这种看法的。要不这样,债权人没有办法举证证明是不是代位行使,这个代位行使的问题是无法确定的。

当然我们也不是说一到了履行期限,第二天你就应该去起诉他了。我们是说在一个合理期限内,你能够通过诉讼办法去主张权利,但是你没有去主张,就构成了代位行使。那么,经过多长时间没有起诉或提起仲裁才构成怠于行使债权,就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比如说,两个当事人都在本地,起诉是比较方便的,那么就应当尽快起诉。如果是在外地,可能起诉困难一些,时间也可以长一点。这个问题可以由法院具体判断。

第三个条件是债务人怠于行使权利的行为已经对债权人造成损害。对于给债权人造成损害,应当从两个方面来判断:一是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债权已经到期,但债务人构成迟延履行。这就是说,在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债权到期以后,债务人没有及时清偿债务,但自己仍然怠于行使其他对次债务人的权利。二是债务人因怠于行使自己对次债务人的权利,造成自己无力清偿对债权人的债务,这就是说,在怠于行使自己的债权与不能清偿自己的债务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联系。

举个例子来说,甲和乙之间有一个借贷关系。乙欠甲十万元,到期没有还。而乙和丙之间也有一个借贷关系,丙欠乙十万元。但乙在到期以后,一直没有找丙去要,也没有在法院提起诉讼。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两者之间是有因果联系的。因为乙没有找丙要,所以,就使乙没有钱还对甲的债。因为没有还对甲的债,这就构成对甲的损害。换句话说,两个的债务到期以后,债务人没有及时地向他的债务人主张权利,造成了债务人不能够向债权人清偿债务。这样才能说,怠于行使给债权人造成了损害。如果按照这样理解,那么怠于行使债权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该债务必须是已经到期的,而且到期以后你还没有履行。我们想一想,假设我们两人之间的债权还没有到期的话,我现在就向第三人主张代位权,这时候,法院就要把债务人追加进来了。那么债务人就会说:我欠你的钱还没有到期,当然我没有找他要,虽然我没有找他要,我可以有别的财产啊,你怎么能够说到期之后我就不还给你呢?到期以后,我可能还有一笔款要划进来,到时候我再还给你吗,我现在用不着找他要啊。即使不行了,我还有我的楼在这里啊,你债务没到期,你凭什么找别人要呢?你凭什么说对你造成损害呢?你的损害在何处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行使代位权的话,我们说这实际上就是干涉了债务人的自由了,债务人完全可以也应该拒绝,因为你没有道理。因此我觉得所谓的给债权人造成损害,必须是债务人和债权人的债务都已经到期,而且都没有履行。这种情况下才可能代位行使债权。

第四个条件是债务人的债权不是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债权,这是在《合同法》第73条中明确规定的。关于这个问题,最高人民法院要作一个司法解释,说明哪一些是非专属的,非专属的主要就是限于那些抚养关系、继承关系、劳动关系等等所产生的劳动报酬、退休的养老金、抚恤金、安置费、人寿保险、人身伤害赔偿、伤残保险。象这些债权原则上都是不能代位的。比如说张三欠我的钱,但是李四把张三打伤了,张三有权要求李四赔偿一笔钱,那么这个钱又没有赔,是不是我可以向李四要求行使代位权利,要李四把这笔钱赔给我呢?这是不行的,这是不能代位行使的。必须是非专属于债务人的权利才能代位行使。

在行使代位权的情况下,债权人应该告谁?我认为,应当告次债务人。为什么应当告次债务人呢?我个人的理解是,因为现在是行使代位权,解决的是代位的问题,而代位的问题直接针对的是次债务人。换句话说,现在要解决的不是我与债务人之间的债务关系问题,现在要解决的是一个代位的关系。那么代位权针对的对象是第三人,它直接针对第三人发生效力,直接告的也应该是第三人即次债务人。由于我们要行使代位权的话,又要涉及到债务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债务,所以有必要把债务人作为第三人追加进来。因此,债权人一旦行使代位权,就将发生债权人和次债务人之间的代位诉讼关系,次债务人应作为被告参与诉讼,次债务人不得以他与债权人之间无合同关系为由,拒绝参与诉讼或以此为由提出抗辩。

最后需要讨论,债权人在行使代位权的情况下,这个代位权有没有优先性?这个财产拿回来后应该先归谁?所以我觉得代位权最麻烦的就是表现在这个地方。对此也有各种看法,很多人主张说代位权有优先性。优先性的意思就是说谁行使了代位权,这个财产就归谁。也有人认为行使代位权的时候,法院应当把债务人的其他债权人也通知进来,要让其他债权人知道。要不这个财产讨回来以后,你一个人拿走了,这也太不公平了。

首先,我个人是不赞成代位权有优先性的,这个说法不太妥当。代位权从性质上讲就是法律在债权的内容里面增加了一个权能,这个权能我们把它称为代位的权能。但是增加以后,本质上代位权仍然属于债权的范畴,还是属于一个债权。而债权从法律上讲是没有优先性的,只有物权才有优先性,债权是不能产生优先权的,因此当你行使代位权的时候,已经同时有几个人告了债务人,甚至有的人已经拿到了胜诉的判决,那么你能够说你通过行使代位拿回来的财产应当优先于其他的债权人来受偿吗?不能这样。所以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恐怕拿到了胜诉判决的债权人应当参与分配,其他已经告了的债务人恐怕也应当参与分配。原因就是说代位权本质上还是一种债权,而债权仍然应当在债权人之间产生平等性。第二种观点就是说行使代位权以后,法院有没有必要让债务人的其他债权人都进来,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原因就是说在行使代位权的情况下,债务人还没有进入到破产程序,在行使代位权的情况下,这只是一个代位的问题,根本没有进入破产程序,那么在没有进入破产程序的情况下,毫无必要去通知其他债权人,毫无必要去申报债权。所以我认为在行使代位权的情况下,财产拿回来以后,如果有其他的债权人已经告了债务人的话,大家要平均分配,如果没有其他的债权人告债务人,这个时候,债权人是可以把这个财产拿走的。这是不是更能够体现代位权的本来含义?由于债权人在提起代位权诉讼时,债务人并没有进入破产程序,所以,也不必要求债务人的债权人申报债权。

但按照司法解释,如果在债权人提起代位权诉讼时,没有人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者已经获得胜诉的判决,则通过代位权行使所获得的财产,应当由行使代位权的债权人获得。剩余的财产应当交给债务人,作为债务人的一般责任财产。

2.撤销权。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74条,债权人的撤销权是指因债务人实施减少其财产的行为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该行为的权利。由于撤销权的行使必须依据一定的诉讼程序进行,也就是说,行使撤销权必须由债权人向法院起诉,由法院作出撤销债务人行为的判决才能发生撤销的效果,因此,撤销权又被称为撤销诉权或废罢诉权。

相对于代位权来说,撤销权应当简单些,也不难理解。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张三欠了我的钱,但是他有一幢楼,这个楼价值两百万,但是现在他把这个楼送给李四了,但张三也不还欠我的钱,或者他把这个楼以一万元的价格低价卖给李四了。这时候被我发现了,那怎么办?过去象这种情况债权人是毫无办法的,所以很多逃避债务的现象都是通过这种现象逃避的,他明明有财产,但是他不还,而且债权人也发现他有财产并把它转让出去了。转让的办法是通过赠与、通过低价转让、通过放弃债权等方式把它转让出去了。转让的时候债权人毫无办法,最后找他的时候,他说我什么都没有了,没有办法,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所以为了强化对债权人的保护,增加了撤销权。

要确定撤销权在什么情况下能够行使,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个要件:

首先,债务人实施了处分财产的行为。究竟哪些处分行为呢?按照《合同法》第74条,就是把它归纳为三种:一种就是放弃到期债权,所谓放弃债权,就是单方面地免除债务人的债务。张三欠我的钱,但是李四也欠张三的钱,本来债权已经到期,应该给了,张三就跟李四讲,你欠我的一百万元算了,我不要了,这就是放弃到期债权。第二种就是指无偿转让,无偿转让就是指赠与,双方达成一个赠与合同,张三就把这个楼给了李四了。第三种就是以明显的不合理低价转让。什么叫以明显的不合理低价?我们说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必须首先是依据市价来衡量,如果这个转让价格跟市价相比较,明显地偏低,那么这就是以明显的不合理低价转让。市价如果是一百万元,但你以一万元的低价转让出去,这就是以明显的不合理低价转让。所以第一个要件就是必须要有处分行为。

其次,这个行为应当是有效的、生效的。比如说转让合同也好,或者是无偿转让合同也好,以明显的不合理低价转让合同也好,如果这个合同最后被宣告无效了,或者被撤销了,或者被双方解除了的话,那么这个也没有必要行使撤销权了,行使撤销权也毫无意义了。

第三,已经损害了债权人的债权。怎么样判断损害了债权人的债权,这也有两种的看法。有人说所谓损害了债权,必须是债权到期以后他从事了这些处分行为。我不太赞成这种看法,我认为只要债务人在实施处分财产的行为以后,已不具有足够资产清偿债权人的债务,就可以认定为有害于债权人的债权。严格地说,债权人提出债务人所实施的行为有害于他的债权,只是一种推断,债权人很难作出举证。既然是一种推断,则应当允许债务人通过反证加以辩驳。如果债务人能够举证证明他在实施该行为以后,债务人仍有足够的资产清偿债务,就不能认为债务人的行为严重有害于债权。撤销权和代位权不一样,就体现在这个地方。在撤销权行使情况下,即使债务没有到期,只要债权人发现债务人无偿转让、放弃到期债权或者以明显低价转让,那么债权人也可以撤销。原因就是说债务人实施这些行为已经足以证明他将会放弃部分或者全部责任资产,同时足以证明债务人将会缺少足够的资产来对债权人清偿利益。所以,这就会损害债权人的债务。因此,只要你实施了这些行为,不管我们之间的债权是否到期,我都可以认为你这是有害于我的债权的。道理很简单,因为你把一幢大楼送给别人了,将来你拿什么财产来还我啊,当然你提供担保那是另外一个问题。这个我当然可以要求法院来撤销,我当然可以认为你损害了我的债权。所以撤销权不需要债权到期就可以行使。

最后就是说是不是需要受让人必须要有恶意,这个问题在国外的民法里面规定受让人必须是有恶意的。但是我们的《合同法》第74条只是规定了一个在明显不合理低价转让的情况下,受让人要明知。那么这个明知的内容是什么?对此也有两种理解,一种解释说《合同法》第74条里面讲的明知是明知低价转让,第二种解释是明知他会损害债权。我个人的理解应当是第一种含义,明知是低价转让就可以了,而不需要说他必须要明知这种低价转让是不是会损害债权。因为对受让人来说,他可能不知道债务人还欠了谁的债,他也可能根本不知道债务人的债权人究竟是谁,他也没法知道。所以你说他还要明知会损害债权,这个对他来说也是很难做到的,也没有必要要使他知道。更何况这个明知是要债权人来举证的,那么债权人举证要证明受让人接受转让时也明知是损害债权的,这个要求太苛刻了,债权人可能根本举证不了。所以我们的理解是这里的明知只要是你明知是低价的就可以了。就是说一个合理的人在当时的情况下,你应当知道,本来这个房子是一百万元,但是最后以一万元卖给你了,你应当知道是明显的低价,这就可以了,这就可以构成明知了。

在行使撤销权的情况下,债权人究竟应当告谁,我的看法就是应当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单方的免除,一种就是转让。我觉得如果是一个单方的免除的话,是一个单独的行为,要撤销的话,仅仅只是对债务人提起诉讼就可以了,不用涉及第三人。但如果是一个转让,那么必然涉及第三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恐怕不仅仅要把债务人作被告,还要把第三人追加进来。但是把第三人追加进来作为被告还是作为第三人,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因为现在你是要撤销他们两人之间的合同,不是针对一方,而是针对两方的,所以原则上把他们都作为被告要好一点。在撤销之诉中,撤销权人应当是因债务人的不当处分财产的行为而使债权受到损害的债权人。债权人撤销权的行使必须由享有撤销权的债权人以自己的名义,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撤销债务人不当处分财产的行为,如果债权人为多数人,可以共同享有并行使撤销权。如果某一个债权人向债务人提出撤销之诉以后,其他债权人也针对同一债务人提起了撤销之诉,人民法院可以合并审理。

《合同法》第75条规定了一个撤销权的行使的期限问题。对撤销权行使的期限规定了两种期限,一种就是一年,另一种就是五年。我个人的理解,由于撤销权本质上是一个形成权,因此这两个期限都是除斥期间,只是二者的起算点不同。这就是说,从债务人的行为发生以后开始,不管发生了什么情况,不管有什么事由出现阻碍了债权人行使撤销权,过了期限,这个撤销权就当然消灭。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