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房地产法 > 建设工程 > 违约索赔 > 开发商违约金赔付标准

开发商违约金赔付标准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06-28 16:14:39 人浏览

导读:

在买卖房屋的时候,要是遇到开发商违约,有关于违约金赔付标准是如何制定的?什么情形下是开发商违约呢?要是开发商违约还跑路了,业主应该怎样维护自身的权益?以下就跟着法律快车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在买卖房屋的时候,要是遇到开发商违约,有关于违约金赔付标准是如何制定的?什么情形下是开发商违约呢?要是开发商违约还跑路了,业主应该怎样维护自身的权益?以下就跟着法律快车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开发商违约金赔付标准

  (一)开发商违约申请退房,有约定的补偿的标准就要按照按购房合同上的补偿标准去办理;

  (二)开发商违约申请退房如果买卖双方没有约定,开发商一般购房所交得定金应该双倍退还,并且交购房全部钱款,按照银行同期贷款利息的两倍支付利息及违约金。

  二、开发商违约的情形

  (一)房屋质量不符合合同约定的标准。实践中,针对房屋质量的问题,具体可以分两类情况处理:

  一是普通的房屋质量问题,开发商有质量保修的责任;二是严重的房屋质量问题,譬如房屋主体质量不合格或严重影响居住使用的,买房人可主张退房和赔偿损失。

  (二)房产证逾期未办下来的。逾期办证的,按合同约定承担逾期办证的违约责任,逾期办证超过一定期限,买房人可以主张退房,如实际损失超过合同约定的违约金的,可以按实际损失来主张。

  (三)如宣传与实际交付的房子不一致。房子的地理位置、基本价格、面积、户型、装修标准、小区绿化、物业管理、周边配套等与实际不符。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商品房的销售广告和宣传资料为要约邀请,但是出卖人就商品房开发规划范围内的房屋及相关设施所作的说明和允诺具体确定,并对商品房买卖合同的订立以及房屋价格的确定有重大影响的,应当视为要约。该说明和允诺即使未载入商品房买卖合同,亦应当视为合同内容,当事人违反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四)不合理收费。出现了合同约定以外,又没有法律依据的收费,譬如手续费;面积补差款;产权代办费;产权证分户图表费等等。

  三、开发商跑路怎么维权

  (一)弄清产权归属。按照规定,若房企破产宣告时房屋尚未建成,或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管理人决定不再继续修建未建成的房屋,就会造成破产企业对购房人债务履行事实不能的情况。根据房屋的买受方式不同,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

  按揭贷款买房和对卖方分期付款买房,这两种买房的方式会对房地产企业破产时,房屋的权利归属产生不同影响。因此,购房者首先应咨询专业的法律意见,弄清自己的权利问题。总之,有产权在手,总比什么都得不到强。

  同时,业内人士指出,开发商破产后,购房者仍然可以按照程序向房管部门申请办理房产证:

  1、购房者应到工商行政部门,查询商品房开发企业是否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了注销;

  2、如已合法注销,购房者可凭工商部门出具的开发商合法注销证明,以及商品房买卖合同原件、个人身份证等在办证过程中需由购房者出具的资料,到房管部门申请办理房产证。房管部门经核实后,应当予以办理。

  根据《民法典》第二百零九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效力】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所有权可以不登记。

  (二)分布交涉维权。在搞清楚产权归属后,购房者则应尽量与其他业主一起,获得最大限度的法律支持。首先,如果所购买的楼盘只是存在“烂尾”可能,可以尝试给开发商一点时间,如果其能在短时间内筹措到资金,完成后续工程,购房者的损失便可降到最少。

  其次,若是开发商因为资不抵债而破产,遭遇“烂尾”危机,则不可将房子退给发展商。因为退房以后,购房者拿不到购房款,只能拿到收据或欠条。购房者和发展商之间的关系,将由买卖关系变为债权债务关系。假如发展商最后因资不抵债,不得不宣布破产,其资产被法院拍卖,而根据破产法偿债先后的规定,消费者比一般债主更容易得到发展商的补偿款(特别是消费者已经通过预购、获得了房屋产权的)。

  另外,若决定要起诉发展商时,业主也必须齐心一致。如果其他业主打了官司,并且获得胜诉、得到赔偿,而有的业主因为等待开发商完工没有及时起诉,可能最终就得不到赔偿。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的关于开发商违约金赔付标准的相关知识,一般先按照合同约定的进行赔付,要是合同中没有约定的,一般购房所交得定金应该双倍退还,并且交购房全部钱款,按照银行同期贷款利息的两倍支付利息及违约金。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