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房地产法 > 二手房 > 二手房买卖须知 > 小心炒成“房奴”“股奴”

小心炒成“房奴”“股奴”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11-19 00:25:33 人浏览

导读:

股市近来牛气冲天,行情节节上涨,让一些投资者也动起了“歪脑筋”:贷款炒股。而多家银行目前推出的房产抵押贷款和房贷“循环贷款”,则为股民贷款炒股提供了可能。省内多位银行人士坦言,尽管银行对贷款用途有限制,但个人贷款由于流向难以监控,因此不

  股市近来牛气冲天,行情节节上涨,让一些投资者也动起了“歪脑筋”:贷款炒股。而多家银行目前推出的房产抵押贷款和房贷“循环贷款”,则为股民贷款炒股提供了可能。省内多位银行人士坦言,尽管银行对贷款用途有限制,但个人贷款由于流向难以监控,因此不排除部分银行资金进入股市,银行一旦发现客户利用贷款炒股,将会立即中断银行贷款,并提前追回贷款

  行情牛投机者出歪招

  在合肥某电信运营公司工作的孟先生收入稳定,虽然才30岁,但已是一位老股民。他每年都会拿出几万元资金投资股票,不过由于此前股市的不景气,孟先生收益甚微。今年,股指在五年内首破2000点,张先生投资的5万元小有斩获,目前已赚了1万元。

  尝到甜头的孟先生,觉得这点资金太少,于是又取出存款,追加投资了8万元,很快就得到了回报。随后,张先生决定继续增加投入,他想到了通过房子贷款炒股的法子。

  “我在5年前按揭买的房子,现在已升值了20万,我咨询过银行,发现通过他们的循环贷业务,升值的部分可以套现。”孟先生告诉记者,他5年前在太宁花园按揭了一套住房,110平米,总价24万。当时他贷了10万元,现在已基本还清,而现在这套房子的“市值”已涨到42万左右。他从银行获得36万元的循环贷的额度,扣除目前不到2万元的贷款,他还可以再贷出30多万元投入股市。

  像张先生这样“头脑精明”的投资者不在少数。省建行的一位房贷经理告诉记者,最近一段时间咨询如何办理房产抵押贷款的客户明显增多。“客户在谈话中只要透露出贷款炒股的动机,我们一般都会拒绝放贷,但有些客户声称贷款是用于住房装修、购买大宗商品,如果他们贷款成功后,再将这笔钱投资股市,我们就很难监控。”

  银行难以监测贷款用途

  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一直是各家银行倚重的优质资产,为了做大房贷量,省内多家银行目前纷纷推出了“加按揭”、“循环贷”等业务,其核心是客户可以从银行将已经归还的房贷再贷出来使用。

  “客户的贷款用途我们一般限于装修、购车、购买大件商品等个人消费,但由于个人消费贷款不同于公司贷款,我们无法查看他们的账目,因此贷款的确切流向我们是很难监控的。”建行的一位支行行长向记者坦承。

  中行的有关人士也表示,银行只能控制贷款资金不直接流入股市,因为银行不会直接将钱转入客户的银证通账户或者证券公司账户里,但无法防止客户提现后将钱投入股市。

  据了解,目前有些银行在贷款时,会在贷款守则上要求客户就贷款用途作出承诺。但现在为方便客户,不少银行提供了快捷服务,比如贷款直接通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就能操作,而且瞬间就能到账。这也就意味着,这笔贷款的实际用途,银行在后期很难监控,即便客户作出承诺,但由于银行后期并不要求客户提供所贷款项具体消费的凭证,客观上也让一些有投机心理的客户钻了空子。

  一旦发现立即收回贷款

  “国家的相关规定是明令禁止银行贷款进入股市的。”上述建行人士介绍说,银行的应对策略就是一旦发现,会要求借款人立即还款,并中断以后的贷款,同时将贷款人违规使用贷款的行为记入个人信用档案。

  据了解,我国以前的监管法规明文规定,银行信贷资金不得流入股市。但是,今年起实施的新《证券法》将“银行资金不得流入股市”改为“禁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市”。与此对应,银行资金是不是还存在“合规流入股市”的途径?个人的房产抵押贷款流入股市是否合规?对于记者的疑问,银行人士表示,目前对于这一条款的解读还存在争议,相关部门也未能明确。

  个人投资需要量力而行

  不过对于贷款炒股的行为,省内银行人士还是异口同声地表示反对,并提醒有此想法的股民,不应只看到炒股的收益,而忽视了资金风险。

  “相比贷款炒房,贷款炒股风险要大得多,因为房子不可能一夜之间贬值50%%,但股市就不同了。”上述银行人士表示,我国许多城市曾有过“全民皆股”的时代,那时买什么股票都涨,卖菜的炒股也赚钱,但每波行情之后都留下了很多“套牢族”。

  “今年,股市出现起色,按照目前的行情,一年实现6.12%%(贷款利率)以上的收益或许问题不大,但越是在这样形势乐观的时候,更需要多一分冷静和理智。”理财专家提醒投资者,投资需量力而行,家庭用于投资的资金要扣除日常的生活开支,再对余钱做中长期和短期投资的分配。另外,在目前机构投资为主导的股市结构下,散户投资者不应以赌博的心态购买高风险的股票,而应该购买大盘蓝筹股控制风险,获取稳定收益。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