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拍卖法 > 拍卖程序 > 拍卖公告与展示 > 拍卖一波三折 苏州“老园子”难“吃香”

拍卖一波三折 苏州“老园子”难“吃香”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1-04 09:39:11 人浏览

导读:

苏州自古以来即是富庶之地,城内散落着大量的“老园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富有苏州特色的古建筑已成为一笔珍贵的财富。然而,这笔财富也是一种包袱。每年古建筑的维护保养耗资巨大。苏州政府为此出台政策,允许这些古建筑上市买卖,通过社会力量进行维护。但此举

苏州自古以来即是富庶之地,城内散落着大量的“老园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富有苏州特色的古建筑已成为一笔珍贵的财富。然而,这笔财富也是一种包袱。每年古建筑的维护保养耗资巨大。苏州政府为此出台政策,允许这些古建筑上市买卖,通过社会力量进行维护。但此举并未取得预期效果,而且不少“老园子”被转手后成了“烫手山芋”。本报记者为此探访了苏州三个较有典型性的古建筑现状。    朱家园:拍卖一波三折    朱家园,苏州民国时期的老别墅。上月中旬,上海拍卖行发出公告,称朱家园别墅要通过拍卖转让产权,参考价为1600万元。    在苏州市吉庆街找到了朱家园别墅。它大门紧锁,从外观看,这是一幢三层楼高的别墅,带阁楼。由于长期无人居住,院子里杂草丛生,别墅的窗户也统统没有了。朱家园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距今已有七十多年历史,是苏州最大的单体民国建筑。附近居民告诉记者,这里以前是著名的戴公馆,住过戴笠的姨太太。也有人说,这里是宋美龄在苏州的公馆。    朱家园被推上拍卖行后,命运几番波折。先是在拍卖行网站公告上,朱家园别墅参考价被降为700万元。到了原定的拍卖日期8月31日,拍卖方又突然宣布撤拍。上海拍卖行方面介绍说,导致撤拍的原因是本次拍卖没有出现竞买人。    自从上海撤拍后,朱家园别墅委托方又打算将其“移师”苏州重新拍卖。消息传出后多家拍卖公司竞相争拍。然而,据了解,这一切只是委托方放出的烟雾弹,至今拍卖情况都未公开。    雕花楼:投入难得回报    在苏州山塘街新民桥头的一个菜场后面,闹市中有一片静谧的空间。这里是著名的山塘雕花楼。雕花楼是典型的苏州明清建筑风格,几进院落四周的楼房栏杆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园林式的设计令人身心清雅。    雕花楼原为清代名医许鹤丹的故居,一场大火曾经把这所古宅化为废墟。2001年,苏州民营企业家周炳中从苏州商业银行贷款1000万,加上亲戚朋友的资助,几乎倾尽家产拿下这处古建筑,并使得这座建筑面积2600多平方米的古建筑得以恢复。几年时间过去了,修复雕花楼的壮举,如今却显得有些“悲壮”。周炳中修复雕花楼后,立即遇到了维护问题。每年光是雕花楼维护费用就要上百万。为了增加收入,周炳中在雕花楼推出了“一桌宴”的餐饮生意,由于条件所限,每周只能接待三四桌客人。3千多万的前期投资还没有收回,高昂的修缮费用更让他为难。“我想过再把它拍卖掉,以减轻压力,可这座宅子是我花了三年时间保留下来的,实在不舍得卖掉。即使拍卖,买家也不是那么轻易找得到的。”周炳中无奈道。    葑湄草堂:买了不知如何用    早在去年,苏州另一座大型古建筑葑湄草堂,首次上市拍卖,就遭遇到停拍命运。  这座葑湄草堂拍卖底价为5600万人民币,在拍卖会举行当天,上海新世纪拍卖公司即宣布延期举行拍卖。延拍的原因是因为买家“出现了问题”。由于买家迟迟不能确定,拍卖会始终无法举槌,不断延期。后来,葑湄草堂被撤拍。此后,又传出葑湄草堂二次拍卖的消息,将转让价格上涨到6000万元,但最终仍是不了了之。    昨天,记者在多方咨询后获悉,葑湄草堂已经被南京一家上市公司以5千万价格买下。开发公司经理虽然证实了这一消息,但他对其他信息却只字不肯吐露。记者后来得知,买家对于如何利用这座古建筑仍感头疼。其初衷是将其开发为会所,但因为涉及到古建筑保护的部分条例,开发工程迟迟不能动工,葑湄草堂目前仍然空置。    专家视点>>>    是财富也是包袱    “苏州的古建筑非常多,政府当初出台政策,允许部分古建筑买卖,一方面是满足个人投资房地产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利用民间资金来保护古建筑。”苏州文管局一位专家表示。    为了鼓励民资介入古建筑保护,去年,苏州市政府专门发放了首笔社会力量保护古建筑政府奖励金,对社会购买力量,政府还会给予贷款贴息等奖励,贴息额度高达50%。但这并没有使古建筑买卖兴旺起来。苏州大量古建筑仍然维持着过去的状况,要么是多家房客共居,要么空闲关置。    对于苏州古建筑这样的尴尬现状,苏州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沈亮认为,古建筑作为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产物,是有很大的开发价值的,不过这需要很强的营销理念加以支持。因此,古建筑对于买家而言,既是财富也是包袱。买家如果是自己居住,平常维护成本相当厉害;如果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投入和产出也很难测算得清,风险相当大。这些因素使得投资商不敢轻易“试水”。    “古建筑的居住功能不高,展示功能不强,作为业主的确是两难。”沈亮表示,真正能够接手古建筑的人,不但要有足够的财力,还要有文化保护的意识与眼光,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从宏观和长远角度来说,古建筑属于稀缺资源,如何让有形的古建筑发挥无形的价值,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和投资者共同谋划,通过政策的支持、准确的定位,来挖掘、开发古建筑的“第二个春天”。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