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关系 > 解除劳动关系 > 孕期辞退赔偿是怎么规定的

孕期辞退赔偿是怎么规定的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8-23 05:16:02 人浏览

导读: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女士在工作中会出现怀疑这种情况时,往往公司都会以耽误工作为由辞退,这时候女士就有权力要求赔偿。下面就让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孕期辞退赔偿是怎么规定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女士在工作中会出现怀疑这种情况时,往往公司都会以耽误工作为由辞退,这时候女士就有权力要求赔偿。下面就让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孕期辞退赔偿是怎么规定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孕期辞退赔偿是怎么规定的

  辞退合法的,没有补偿;违法辞退的按经济补偿金二倍支付赔偿金。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四)项规定,女职工怀孕期间,非本人严重违法违纪,具有《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合同。而按第三十九条规定解除合同,用人单位无需支付经济补偿金。因此,用人单位辞退怀孕女工合法的,没有补偿,违法的,按《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八十七条规定,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经济补偿金二倍支付赔偿金。

  附:《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九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 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四十二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 、第四十一条 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一)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二)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三)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四)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五)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八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条
规定支付赔偿金。

  第八十七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 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二、辞退的分类

  (一)预告性辞退

  预告性辞退是指企业在辞退职工时,按照法律的规定提前30天通知职工或支付代替通知金的方式辞退职工的行为。主要有以下情形:

  (1)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位另行安排的工作;

  (2)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

  (3)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双方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二)过失性辞退

  过失性辞退是指企业在劳动者有过错的情况下,无须提前30天通知,而即刻辞退职工的行为。依据我国劳动法规定,过失性辞退主要有以下情形:

  (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2)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

  (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4)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三怎样才是合法辞退员工

  劳动法第二十四条 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劳动合同可以解除。

  第二十五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注意,虽然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规定有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和裁员的情况,却因第二十九条的但书规定,而不能对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女职工适用。所有只有出现第二十五条所规定之情形出现时,才可以辞退该员工。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孕期辞退赔偿是怎么规定的全部内容。怀孕期间被辞退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关系,赔偿金相当于2倍的经济补偿金。,这关乎到大家的合法权益,需要大家合理对待。欢迎咨询法律快车的相关律师,他们会为你做出专业的解答。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