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保险 > 养老保险 > 其他养老保险 > 关于补缴社会养老保险的新政策

关于补缴社会养老保险的新政策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2-06-06 12:36:21 人浏览

导读:

很多人没有交够养老保险,在退休前是可以一次性补缴的,那么关于补缴社会养老保险的新政策?养老保险交多少年划算?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很多人没有交够养老保险,在退休前是可以一次性补缴的, 那么关于补缴社会养老保险的新政策?养老保险交多少年划算?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关于补缴社会养老保险的新政策

  养老保险补缴新政策:2017年养老保险的政策是可以一次性补缴15年的养老保险费用,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满60周岁是交费年限未满15年,无论何时参保,都可以一次性补缴15年。可见,这项补缴政策对于参保人员来说是非常好的。而在2018年1月1日起,这些政策开始停止执行。即2018年1月1日以后达到60周岁且未参保缴费的居民,不再发放老年人生活补助,年满45岁周岁不满60周岁且未参保缴费的居民,不再允许一次性补缴15年的养老保险费。关于补缴的费用,一般以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为标准,补缴20%,满45岁的男性、满30岁的女性农名,最高能补缴10年;而满60岁的男性满55岁的女性农民,则能够补缴15年。虽然在2018年已经不能一次性补缴养老保险了,所以,建议大家最好是按月进行缴纳养老保险费,等达到国家规定的法定年龄后并累计缴费满15年,即可按月享受养老保险待遇,领取养老金。不过,从现在开始,有很多地方已经开始实行不允许农村居民一次性补缴社保了,如果您知道有相关政策,还要尽量把握好。

  二、养老保险交多少年划算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是为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养老保险缴费的年限越长,缴纳的费用越多,养老金待遇自然越高,最好交到退休为止。就国家目前制度来看,我国的社会养老金待遇包括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两个部分,而个人缴费全部计入其个人账户,谁的个人账户储存额多,按月领取的养老金待遇就高,即使储存额发完了,只要参保人还健在,国家也保证继续按该标准发放到其死亡时止。参保人在缴满15年后每多缴一年,养老保险交的时间越长越合算,至少交满15年。计发基础养老金待遇时也会相应提高1个百分点。

  三、养老保险基本模式

  (一)传统型养老保险制度

  传统型的养老保险制度又称为与雇佣相关性模式或自保公助模式,最早为德俾斯麦政府于1889年颁布养老保险法所创设,后被美国、日本等国家所采纳。然后再以支出来确定总缴费率。个人领取养老金的工资替代率,然后再以支出来确定总缴费率。

  个人领取养老金的权利与缴费义务联系在一起,即个人缴费是领取养老金的前提,养老金水平与个人收入挂钩,基本养老金按退休前雇员历年指数化月平均工资和不同档次的替代率来计算,并定期自动调整。除基本养老金外,国家还通过税收、利息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基本上也实行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

  (二)国家统筹型养老保险制度

  国家统筹型分为两种类型:

  1、福利国家所在地普遍采取的,又称为福利型养老保险,最早为英国创设,目前适用该类型的国家还包括瑞典、挪威、澳大利亚、加拿大等。

  该制度的特点是实行完全的“现收现付”制度,并按“支付确定”的方式来确定养老金水平。养老保险费全部来源于政府税收,个人不需缴费。享受养老金的对象不仅仅为劳动者,还包括社会全体成员。养老金保障水平相对较低,通常只能保障最低生活水平而不是基本生活水平,如澳大利亚养老金待遇水平只相当于平均工资的25%。为了解决基本养老金水平较低的问题,一般在力提倡企业实行职业年金制度,以弥补基本养老金的不足。

  该制度的优点在于运作简单易行,通过收入再分配的方式,对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以抵销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但该制度也有明显的缺陷,其直接的后果就是政府的负担过重。

  由于政府财政收入的相当于部分都用于了社会保障支出,而且经维持如此庞大的社会保障支出,政府必须采取高税收政策,这样加重了企业和纳税人的负担。同时,社会成员普遍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缺乏对个人的激励机制,只强调公平而忽视效率。

  2、国家统筹型的另一种类型是苏联所在地创设的,其理论基础为列宁的国家保险理论,后为东欧各国、蒙古、朝鲜以及我国改革以前所在地采用。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关于补缴社会养老保险的新政策的相关知识,综上所述,我们的养老保险如果没有及时的缴纳,需要去补充的进行缴纳。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