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合同纠纷 > 合同履行 > 不安抗辩权 > 合同法不安抗辩权法条

合同法不安抗辩权法条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2-02-05 11:53:01 人浏览

导读:

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先履行义务的一方由于存在一定的风险,法律赋予其一项权利,即不安抗辩权。那么,合同法不安抗辩权法条?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先履行义务的一方由于存在一定的风险,法律赋予其一项权利,即不安抗辩权。那么,合同法不安抗辩权法条?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合同法不安抗辩权法条

  我国的《民法典》合同编对不安抗辩权制度做出了如下规定:

  “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一)经营状况严重恶化;

  (二)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

  (三)丧失商业信誉;

  (四)有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

  当事人没有确切证据中止履行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第六十九条当事人依照本法第六十八条的规定中止履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对方提供适当担保时,应当恢复履行。中止履行后,对方在合理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并且未提供适当担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

  二、不安履行抗辩权合同法是怎么规定的

  不安履行抗辩权规定如下:

  1、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1)经营状况严重恶化;

  (2)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

  (3)丧失商业信誉;

  (4)有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

  (5)当事人没有确切证据中止履行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2、当事人依照本法第六十八条的规定中止履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对方提供适当担保时,应当恢复履行。中止履行后,对方在合理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并且未提供适当担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

  三、不安抗辩权的适用条件

  (一)因同一双务合同互负债务,且两债务间具有对价关系。不安抗辩权与同时履行抗辩权一样,均只能发生于双务合同。因此,单务合同以及不完全的双务合同均不能产生不安抗辩权。

  (二)不安抗辩权适用的双务合同属于异时履行。异时履行是指双方履行存在的时间顺序,即一方先履行,另一方后履行。根据我国合同法规定,对一些买卖合同,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一般采用同时履行主义。而对于以下合同,我国合同法规定,除当事人有特别规定外,应采用异时履行主义,这些合同包括租赁、承揽、保管、仓储、委托、行纪、居间等。

  (三)先履行方债务已届清偿期。如果履行期未届至,先履行方只能暂时停止履行的准备,无从停止履行。

  (四)先履行方有确切证据证明后履行方于合同成立后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能力。

  它包括三个要素:

  1、后履行方丧失或可能丧失能力。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后履行方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能力的原因有:

  ①财产显形减少。包括经营状况恶化、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

  ②丧失商业信誉;

  ③提供劳务或完成工作的合同中,债务人丧失劳动能力;

  ④给付特定物的债务中,该特定物丧失;

  ⑤其他情形。我国合同法规定的不安抗辩权的适用条件与大陆法系各国的规定有较大差异,即较宽松,这显系参考了《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的相关规定。

  2、后履行方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能力发生于合同成立之后。在大陆法系各国,后履行方财产显形减少应发生于何时,有两种不同的立法例,一是订立后财产显形减少,如德国、瑞士等民法采用;二是订立时财产已减少,如奥地利民法第165条规定。笔者认为,第一种立法例较为妥当。因为若订立时后履行方财产已减少,先履行方已知或因过失而不知,主观上有过错,应当承受不利,没有必要保护,非因过失而不知,可以重大误解或受欺诈为由主张救济。

  3、先履行方对事实负有举证责任。先履行方主张不安抗辩权,必须有对方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确切证据,而不能凭自己的主观猜测。否则,将会因擅自中止合同履行而承担违约责任,从而使自己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如果没有先后之分那么当事人行使的是同时履行抗辩权而非不安抗辩权。除此之外,不安抗辩权的行使者必定为以履行债务的先给予义务人,而后给予义务人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或有意逃脱债务。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合同法不安抗辩权法条的相关知识,综上所述,上述内容关于合同法不安抗辩权法条、不安履行抗辩权合同法是怎么规定的、不安抗辩权的适用条件。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