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抚恤金问题?

更新时间:2023-08-22 18:12:08人浏览
问题描述:
关于抚恤金问题?
3位律师解答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平台法律顾问团队 咨询我
已帮助91079人 · 响应时间 平均4分钟内
抚恤金的计算方法是:
1、年龄在50周岁(含50周岁)以下的,按照按月发给的供养亲属抚恤金计算180个月;
2、年龄在50周岁以上至70周岁(含70周岁)之间的,按照按月发给的供养亲属抚恤金计算120个月;3.年龄在70周岁以上的,按照按月发给的供养亲属抚恤金计算60个月。
法律依据:《社会保险法》第十七条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遗属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
2023-08-22 18:10:03
法律快车咨询顾问 咨询我
已帮助93332人 ·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抚恤金的发放对象是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包括其配偶和其他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占职工工资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等。
《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一)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二)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供养亲属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三)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法律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一)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二)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供养亲属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三)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一)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二)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供养亲属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三)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2023-08-22 18:10:30
综合律师团队 咨询我
已帮助60769人 ·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抚恤金如何分配,法律并无明确规定。死亡抚恤金的具体分配,可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向法院起诉。法院一般按照均等分割原则处理抚恤金,但同时还会综合考虑各分配对象与死者的亲密程度、对死者所尽抚养或赡养义务、生活能力、经济状况等客观情况由法官进行自由裁量。
法律依据: 《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第三条
上条规定的人员,依靠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按规定申请供养亲属抚恤金:
(一)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二)工亡职工配偶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
(三)工亡职工父母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
(四)工亡职工子女未满18周岁的;
(五)工亡职工父母均已死亡,其祖父、外祖父年满60周岁,祖母、外祖母年满55周岁的;
(六)工亡职工子女已经死亡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其孙子女、外孙子女未满18周岁的;
(七)工亡职工父母均已死亡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其兄弟姐妹未满18周岁的。
2023-08-22 18:12:08
声明:以上内容由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若涉及隐私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抚恤金发放
抚恤金发放
抚恤金是行政机关依法发放给某些伤残人员或死亡人员遗属的专项费用,目的是对他们进行慰抚和保障他们的生活。抚恤金的享有是公民的一种受社会保障的权利,因此负有发放抚恤
侵犯行政给付行为
人浏览
定期抚恤金的标准,由市、县根据当地的实际,本着与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制定。在不低于省规定标准的前提下制定本地区的具体标准。领取抚恤金的对象是孤老或孤儿的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夫妻抚恤金是否是夫妻共同财产
夫妻抚恤金是否是夫妻共同财产
夫妻抚恤金不是夫妻共同财产,其属于个人财产。抚恤金是发给伤残人员或死者家属的费用。享受抚恤金的人,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
婚姻家庭
人浏览
享有抚恤金的条件
享有抚恤金的条件
关于所得的抚恤金是现实社会中常遇到的令人纠结的问题,那享有抚恤金的条件有哪些?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你解答疑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一)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二)工
劳动法
人浏览
最新的抚恤金标准
最新的抚恤金标准
职工发生工伤死亡,需要给家属多少抚恤金?最新的抚恤金标准是怎样的?抚恤金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集体经济组织对死者家属或伤残职工发给的费用。工人、职员因工负伤
工伤赔偿
人浏览
有继承权的人相互协商解决
全部10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抚恤金是遗产吗
抚恤金是遗产吗
公民死亡的时间是划定遗产的特定时间界限,如果抚恤金是公民在死亡后才发生的,便不属于遗产,因此不能继承。如果抚恤金是在公民
婚姻家庭
人浏览
抚恤金的法律规定
抚恤金的法律规定
抚恤金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集体经济组织对死者家属或伤残职工发给的费用。那么抚恤金的法律规定是怎样的呢?法律快车小编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抚恤金的
劳动法
人浏览
你好,抚恤金是发放给死者父母、配偶、子女的,而并非是发放给死者本人,前者是抚恤金所有权的主体,若死者生前未经其父母、配偶或子女的同意,擅自处分的行为,属于无处分
全部2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司法实践中是按照与死者亲密程度的原则进行分配的,各方就分配份额协商不成,可以考虑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进行解决。
全部6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抚恤金不属于遗产,抚恤金的分配:如果死者所在单位对抚恤金的给付对象有规定,则按规定处理;如果没对给付对象作出规定,则应属于近亲属共有。如果各近亲属之间协商不成,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丧葬补助费 丧葬补助费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中央国家机关及其所属事业单位执行所在地的标准。
全部9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临时身份证的用途限制
临时身份证的用途限制
临时身份证的用途限制如下:时间限制,临时身份证只有三个月的有效期;时效限制,需要长期保存复印件的业务不能使用;功能限制,需要刷身份证读卡的无法使用,临时身份证没
民事诉讼法
人浏览
享受抚恤金的人应符合以下条件:死者的直系亲属;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放,配偶每月40%,其他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中学生第一次异地办理身份证
中学生第一次异地办理身份证
中学生第一次不可以异地办理身份证。初次办理身份证必须要在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办理。补办和换领居民身份证才可以异地办理。异地换证是为了在外地的群众就近办理身份证明。
民事诉讼法
人浏览
请问当地的社保部门确定
全部1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交通违章一般要在违章所在地处理,去车管所进行确认领取确认书,然后去制定银行交上罚款。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北京网上怎么办理居住证
北京网上怎么办理居住证
在网上办理北京居住证的流程包括有:登录北京市居住证服务平台;进行居住证办理申请;现场提交证明材料;在线领取电子版居住证等。我国《居住证暂行条例》规定,申领居住证
民事诉讼法
人浏览
社保卡里的钱,不可以转到银行卡里。但是金融账户的钱是可以转到银行卡里的。二代社会保障卡加载的金融功能(即银行功能)仅限定于借记应用,并且其结算范围有严格界限。社
全部1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扫描件能否作为证据
扫描件能否作为证据
扫描件是可以作为证据的。但证据效力比较小,如果没有其他证据来证明合同内容,法院通常不会采信该扫描件。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书证应当提交原件。提交原件确有困难的,可以
民事诉讼法
人浏览
违法是公民个人或者社会组织违反法律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它表现为行为人不履行守法义务,超越法定行使权利的界限,对其他主体的合法权益造成破坏和侵害。社会危害性是一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经济纠纷起诉需要证据吗
经济纠纷起诉需要证据吗
经济纠纷起诉在立案阶段是不需要证据的。立案需要满足的条件是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人民
民事诉讼法
人浏览
年满17周岁的女方自行离家出走,如果是自愿的,男方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涉嫌违反法律的活动除外)。这是因为女孩安全由其法定监护人负责,且其出于自愿,因此男朋友不会受
全部1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民事起诉书法院拿吗
民事起诉书法院拿吗
民事起诉书不是到法院拿,是起诉书书写好或者是委托他人写好提交给法院。民事起诉状,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争议时或者需
民事诉讼法
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