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知识产权 > 专利权 > 专利纠纷管辖法院怎么确定

专利纠纷管辖法院怎么确定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9-02 03:44:04 人浏览

导读:

专利纠纷也是民事纠纷的一种,发生专利纠纷之后,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调解的方式来解决纠纷,如果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依法申请有管辖权的法院进行裁决,那么专利纠纷管辖法院怎么确定呢?阅读完以下法律快车小编为您整理的内容,一定会对您有所帮助的。

  专利纠纷也是民事纠纷的一种,发生专利纠纷之后,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调解的方式来解决纠纷,如果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依法申请有管辖权的法院进行裁决,那么专利纠纷管辖法院怎么确定呢?阅读完以下法律快车小编为您整理的内容,一定会对您有所帮助的。

专利纠纷管辖法院怎么确定

  一、专利纠纷管辖法院怎么确定

  1、由侵权行为地法院管辖;

  侵权行为地包括:

  (1)被控侵犯发明、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产品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等行为的实施地;

  (2)专利方法使用行为的实施地,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的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等行为的实施地;

  (3)外观设计专利产品的制造、销售、进口等行为的实施地;假冒他人专利的行为实施地;

  (4)上述侵权行为的侵权结果发生地。

  (5)原告仅对侵权产品制造者提起诉讼,未起诉销售者,侵权产品制造地与销售地不一致的,制造地人民法院有权受理;

  (6)以制造者与销售者为共同被告起诉的,销售地法院有权受理。销售者是制造者的分支机构,原告在销售地起诉侵权产品制造者制造、销售行为的,销售地法院有权受理。

  2、被告住所地法院受理。

  二、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时效有哪些规定?

  1、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时效是多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规定: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时效为三年,自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得知或者应当得知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至专利权授予之前专利权人要求支付使用费的诉讼时效为三年,自权利人得知或者应当得知他人使用其发明创造之日起计算,但是专利权人于专利权授予之日前即已得知或者应当得知的,自专利权授予之日起计算。

  2、诉讼时效的起算——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起计算

  三年诉讼时效是否有效,计算的起算日期便成了关键,在专利法及司法解释中都明确规定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起计算。法律中规定的知道,是指权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知道侵权行为发生,自己的权利被侵害;而应当知道是指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对侵权行为在客观上存在着知道的条件和可能性,由于主观上的大意而没有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过后知道了也应从客观上存在知道的条件产生之日计算诉讼时效。如三年前侵权人就侵权产品公开广告或参加展销,由于权利人主观上的过错没有知道自己权利被侵害,两年后知道了,其诉讼时效仍应从两年前起算。

  3、三年时效之后提起诉讼,法律如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的司法解释中规定;“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时效为三年,自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权利人越过两年起诉的,如果侵权行为在起诉之时仍在继续,在该项专利权的有效期内,人民法院应当判决被告人停止侵权行为,侵权损害赔偿数额应当自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诉之日起向前推算三年计算。”也就是说,权利人在两年时效之后提起诉讼,如果该专利权在有效期内,人民法院仍应判决被告停止侵权行为,赔偿要求可从提起诉讼之日起向前推三年计算,即超过三年部分不予支持,三年规定时效之后的仍应判决,以确保专利人的权益和对侵权者的惩罚。

  三、专利侵权行为如何认定?

  1、侵害的对象是有效的专利。专利侵权必须以存在有效的专利为前提,实施专利授权以前的技术、已经被宣告无效、被专利权人放弃的专利或者专利权期限届满的技术,不构成侵权行为。专利法规定了临时保护制度,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至专利权授予前,使用该发明的应支付适当的使用费。对于在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至专利权授予前使用发明而未支付适当费用的纠纷,专利权人应当在专利权被授予之后,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2、必须有侵害行为,即行为人在客观上实施了侵害他人专利的行为。

  3、以生产经营为目的。非生产经营目的的实施,不构成侵权。

  4、违反了法律的规定,即行为人实施专利的行为未经专利权人的许可,又无法律依据。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整理的最新专利纠纷管辖法院怎么确定的相关内容。综上,专利纠纷管辖法院可以是侵权行为发生地以及被告的住所地,如果对管辖权有异议的要及时向法庭提出。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我们的法律快车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