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知识产权 > 知识产权动态 > 国内知识产权动态 > 长城:从“挤压生存”走向“独立自主”

长城:从“挤压生存”走向“独立自主”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5-01 04:15:21 人浏览

导读:

“门口不给拍照”、“进入大门后通往车间的主干道两边才能走人,中间一律走车——即便大道上没有车辆通过,也要按规矩行走。”在长城汽车工作了5年多的李青清楚记得第一天来长城汽车报到时,门卫的两句警告。“在所有的汽车企业中,都没有这样的细节规定,当时觉得这个

  “门口不给拍照”、“进入大门后通往车间的主干道两边才能走人,中间一律走车——即便大道上没有车辆通过,也要按规矩行走。”在长城汽车工作了5年多的李青清楚记得第一天来长城汽车报到时,门卫的两句警告。“在所有的汽车企业中,都没有这样的细节规定,当时觉得这个企业不可思议,但现在理解了。”“一个民营企业要从‘草根’迈向‘大树’,在合资品牌的吞食缝隙中求得生存很不容易。”与其他员工一样,李青非常珍惜自己在长城汽车的岗位。

  回避竞争独辟蹊径

  长城老员工们都很熟悉一句话——“最高明的竞争是回避竞争”,这是长城汽车董事局主席魏建军经常教导员工的生存法则。长城汽车有限公司副总商玉贵解释,避其锋芒、独辟蹊径,勇做“第一个吃螃蟹者”,这是长城汽车顺利成长的根本原因。

  上世纪90年代初,长城汽车还是“棒子地里搞改装”的一个乡镇小厂,那时候,魏建军他们就试图依靠做改装车的经验进入轿车市场,不仅因为轿车的高额利润和广阔市场让每一个造车人心驰神往。然而,他们失败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出台后,这种没有“合法身份”的轿车根本上不了牌照,加上生产工艺落后,最后只能胎死腹中、偃旗息鼓。

  当时,虽然皮卡在国外早已是一种时尚车型,但并未被国内消费者认识。国内个别汽车企业有少量生产,但价格昂贵,10多万元(进口皮卡近20万元)的价格制约了皮卡市场的扩大。就在众多汽车巨头并不看好皮卡时,魏建军却看到了皮卡车的优势——既能载人又能载货,一车两用,非常适应中国农村市场的实际需要。他毅然决定进军皮卡市场,将皮卡作为长城汽车的主导产品。

  1996年,长城汽车投资引进日本上世纪90年代的成熟技术,仅用半年时间就建起了总装、组焊、涂装3条生产线,并率先在皮卡上装备了技术成熟的4Y发动机,而价格只有8万元左右。物美价廉的长城皮卡很快就在业界崭露头角。1998年,长城皮卡产销量达到7000辆,从此,“皮卡王”的桂冠就一直戴在了长城公司的头上。

  自主创新是发展之源

  尔后,长城汽车在中国民族汽车工业道路上一跑就是十几年。

  3年前,魏建军在职工大会上说:“我们长得比较快,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要从‘心’开始。”其时,长城汽车开始自主研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汽车发动机,而发动机被称为汽车工业的“心脏”。

  在魏建军眼里,从“心”开始显然还另有深意。因为,也正是从那时起,他开始淡出生产和销售领域,主抓工作只剩下一项,那就是自主创新。创新,成为魏建军大脑中集中思考的一个命题。他认为,要成为一个创新型企业,比产品创新更重要的是机制创新、理念创新和文化创新。如今,在长城每一个子公司、每一个车间的醒目位置,都有一个贴满表格、文字的“创意功夫提案”公示栏,上面刊登着员工提出的各项合理化建议。从去年年初开始,每个月,每一名员工至少要提交一项这样的创意提案。(杨彩芳)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