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债权债务 > 债权债务动态 > 中央"赤字"别担心 地方"债务"需警惕

中央"赤字"别担心 地方"债务"需警惕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3-19 04:51:13 人浏览

导读:

据11月7日的《中国经营报》报道,一份包括2010财年赤字、中央国债、地方债等内容的全面方案,已经由国家发改委上报国务院。据悉,2010年,地方政府将继续获得发债的权力,而中央财政也将延续高赤字预算的路线,甚至有可能超过2009年9500亿元的纪录,在万亿元大关左右徘

  据11月7日的《中国经营报》报道,一份包括2010财年赤字、中央国债、地方债等内容的“全面方案”,已经由国家发改委上报国务院。据悉,2010年,地方政府将继续获得发债的权力,而中央财政也将延续“高赤字预算”的路线,甚至有可能超过2009年9500亿元的纪录,在“万亿元大关”左右徘徊。

  此消息是否属实,还有待以后的结果考证。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明年的中央和地方财政,仍然会与“赤字”与“负债”这两个概念不可分割。

  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笔者认为,对中央财政高举“赤字”的问题,不必过于担心,而对地方财政无度“负债”的问题,则需要引起高度的警惕。

  众所周知,为了吸取以往的教训,解决地方政府藏“富”于“民”、大行赤字财政的问题,也为了让地方政府能够更好地贯彻“量出为出、量财办事”的原则,《预算法》明确规定,地方财政不能搞赤字预算。

  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地方政府的财政账本上虽然都是千篇一律的盈余财政,给人以宽余的感觉,事实上,翻开地方财政的实际账本,可以说没有一家是真正富余的,没有一家不是负债累累、赤字连连。即便是最发达地区的地方财政,其实际可用财力也无法解决已形成的债务问题。据有关方面提供的信息,地方负债已经超过了5万亿,已经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这些隐形赤字,不仅让地方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而且已经严重影响了地方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了地方政府解决老百姓关心问题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地方负债累累、赤字连连,但是,这些负债绝大多数都是地方政府用于建设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政府办公大楼等形成的,而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卫生、住房、教育、环境保护、公用事业等民生工程方面,却仍然欠账很多,严重滞后,成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短腿。

  这就意味着,地方高达5万亿的负债与民生工程短腿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

  金融危机的爆发,在对经济产生严重冲击的同时,也暴露了经济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显然,中央已经充分认识到这方面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在4万亿刺激经济的计划中,民生工程建设是这项刺激计划的最主要着力点。

  现在的问题是,尽管中央的目的非常明确,态度也非常明朗。但是,这项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却并不那么顺利,效果也不十分明显。一方面,地方政府在落实这项计划过程中,许多地方仍然延用了过去的套路,把投资的重点放在了建设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方面,一些原本已经刹车的政府办公大楼等,也趁机搭车而建。相反,保障房、教育、医疗卫生等得到的支持仍然非常有限;另一方面,由于过去负债太多,“土地财政”已经用到了极限,很多地方已没有能力去加强民生工程建设。

  所以,明年的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到底如何制定,如何确定中央财政的赤字和地方财政的负债,是一个十分敏感而棘手的问题。从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尽管三季度的经济数据非常完美,但是,由于财政投资的特点过于明显,多数投资的规模较大、战线较长、时间跨度也很长,退出经济刺激计划可能会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所以,退出的条件尚未成熟;另一方面,如果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地方政府而言,除非国家在土地政策、信贷政策等方面继续给予宽松的条件,否则,唯一的跟进通道可能只剩下负债了。负债则意味着地方财政将继续在警戒线之上“舞蹈”,后果之严重,不言而喻。

  中央财政继续高举“赤字”和允许地方财政继续负债,看似殊途同归,实质并非如此。因为,对中央财政来说,完全可以视经济复苏的情况,及时调整政策,调整赤字规模。但是,地方负债一旦形成,就已经“开弓没有回头箭”了,指望地方会采取措施减少负债,那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中央财政赤字与地方财政负债问题上,视角应当更多地对准地方政府负债上,该不该继续负债、负多少债、以什么样的方式负债、如何化解这些负债等,是必须充分考虑和研究的问题。笔者建议,对地方的负债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必须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和核实,不仅要调查负债的基本情况,而且对负债资金的使用、归还的渠道、在建工程等也要进行全面了解,以便于中央对此作出更好的决策和选择。而且,有关部门也切不可靠拍脑袋来决定地方负债的规模,而必须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实际情况。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