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刑法 > 罪名大全 > 重要罪名 > 抢夺罪 > 2022年抢夺罪多少钱才会立案

2022年抢夺罪多少钱才会立案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11-22 13:46:28 人浏览

导读:

在校园里我们总是会遇到高年级的同学向低年级的同学索要保护费,但是金额都是一些小数字,不会构成犯罪。那么就有人问2022年抢夺罪多少钱才会立案呢。就让法律快车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在校园里我们总是会遇到高年级的同学向低年级的同学索要保护费,但是金额都是一些小数字,不会构成犯罪。那么就有人问2022年抢夺罪多少钱才会立案呢。就让法律快车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2022年抢夺罪多少钱才会立案

  抢夺罪的立案金额一般为500元至2000元以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上述数额幅度内,分别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刑法第267条的规定,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应当立案。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抢夺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500元至2000元以上的,为“数额较大”。因此500元至2000元以上为抢夺罪的立案金额。

  二、抢夺罪与抢劫罪的界限

  抢夺罪和抢劫罪都是行为人公然实施多去财物的行为,主观上都是处于非法占有的目的,为直接故意,主体都是一般主体。但是,两罪的基本构成条件不同,社会危害程度和法定刑也有别。因此有必要对两者加以区分。两者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侵犯的客体不同。抢夺罪侵犯的客体是简单客体,即公私财产所有权。

  第二,犯罪客观方面的表现不同。抢夺罪是不采用暴力、胁迫等强制方法而公然夺取财物,而抢劫罪则是行为人采取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迫使被害人交出财务或者直接将财物抢走。也即抢夺罪的实行行为是单一行为,抢劫罪的实行行为是复合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应当注意区分行为人在抢夺财物的过程中造成被害人伤害的情况。例如,行为人趁人不备夺取他人的项链而造成被害人颈部动脉血管受伤,或者夺取他人手中财物而只是被害人跌倒摔伤。在这种情况下是认定为抢劫罪还是认定为抢夺罪,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

  其一,要看强力行为的作用对象和使用目的。

  其二,要看伤害是否是犯罪分子故意为之。

  其三,如果行为人行为前本来并没有计划适用暴力手段夺取财物,此时应当直接按照抢劫罪定罪处罚。

  因此,此时行为人的犯意已经发生了转化,其行为完全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

  三、抢夺罪的构成要件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在此点上本罪与抢劫罪不同;本罪只侵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而不危害人身安全,属单一客体。

  本罪的犯罪对象是一般的财物,如金钱、物品等,不包括枪支、弹药、公文、证件、印章等特殊物品,否则不构成本罪。

  (二)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乘人不备,出其不意,公然对财物行使有形力,使他人不及抗拒,而取得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抢夺行为必须公然进行,但不是指必须在不特定人或多数人面前实施抢夺行为,而是指公开夺取财物,或者说在被害人当场可以得知财物被抢的情况下实施抢夺行为。抢夺行为是直接夺取财物的动机,即直接对财物实施暴力而不直接对人的身体行使暴力;实施抢夺行为的,被害人可以当场发觉但来不及抗拒,而不是被暴力制服不能抗拒,也不是受胁迫不敢抗拒。这是抢夺罪与抢劫罪的关键区别。即使行为人夺取财物的行为使被害人跌倒摔伤或者死亡,也不成立抢劫罪;对伤害与死亡结果另成立其他犯罪的,视情况从一重论处或者与抢夺罪实行并罚。但是,如果行为人携带凶器抢夺的,则应以抢劫罪论处。夺取的对象必须是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如果抢夺财物的数额不大,就不以犯罪论处;如果故意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则不成立抢夺罪,而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三)主体要件

  本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成为本罪主体。

  (四)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其目的是非法占有公私财物。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侵害公私财产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至于抢夺的动机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如为了自己享有而抢夺,为了帮别人而抢夺,不管犯罪的动机如何,只要行为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就具备了抢夺罪的主观要件。

  抢夺罪立案金额一般在500元至2000元以上,如果在抢夺财物的过程中造成被害人受伤那么可能会认定为抢劫罪。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抢夺罪多少钱才会立案。若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咨询法律快车网专业律师,我们将为您解答困难。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