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刑法 > 犯罪类型 > 刑事犯罪 > 2022年抢夺罪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2022年抢夺罪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11-10 17:23:15 人浏览

导读:

由于我国是一个法治比较完善的大国,现阶段对于犯罪份子的打击力度也是比较大的,一旦行为人实施了违法犯罪的行为,就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想必大家想知道,关于2022年抢夺罪的概念及构成要件?接下来由法律快车小编详细为您介绍!

  由于我国是一个法治比较完善的大国,现阶段对于犯罪份子的打击力度也是比较大的,一旦行为人实施了违法犯罪的行为,就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想必大家想知道,关于2022夺罪的概念及构成要件?接下来由法律快车小编详细为您介绍!

  一、2022年抢夺罪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备,公开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1、抢夺罪客体要件

  抢夺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在此点上本罪与抢劫罪不同;本罪只侵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而不危害人身安全,属单一客体。

  抢夺罪的犯罪对象是一般的财物,如金钱、物品等,不包括枪支、弹药、公文、证件、印章等特殊物品,否则不构成本罪。

  2、抢夺罪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乘人不备,出其不意,公然对财物行使有形力,使他人不及抗拒,而取得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抢夺行为必须公然进行,但不是指必须在不特定人或多数人面前实施抢夺行为,而是指公开夺取财物,或者说在被害人当场可以得知财物被抢的情况下实施抢夺行为。抢夺行为是直接夺取财物的动机,即直接对财物实施暴力而不直接对人的身体行使暴力;实施抢夺行为的,被害人可以当场发觉但来不及抗拒,而不是被暴力制服不能抗拒,也不是受胁迫不敢抗拒。这是抢夺罪与抢劫罪的关键区别。

  即使行为人夺取财物的行为使被害人跌倒摔伤或者死亡,也不成立抢劫罪;对伤害与死亡结果另成立其他犯罪的,视情况从一重论处或者与抢夺罪实行并罚。但是,如果行为人携带凶器抢夺的,则应以抢劫罪论处。夺取的对象必须是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如果抢夺财物的数额不大,就不以犯罪论处;如果故意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则不成立抢夺罪,而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3、抢夺罪主体要件

  抢夺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成为本罪主体。

  4、抢夺罪主观要件

  抢夺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其目的是非法占有公私财物。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侵害公私财产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至于抢夺的动机 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如为了自己享有而抢夺,为了帮别人而抢夺,不管犯罪的动机如何,只要行为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就具备了抢夺罪的主观要件。

  二、抢夺罪要如何转化为抢劫罪

  (刑法第263条),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

  所谓暴力,是指行为人对被害人的身体实行打击或者强制。抢劫罪的暴力,是指对被害人的身体施以打击或强制,借以排除被害人的反抗,从而劫取他人财物的行为。这里的其他方法,是指行为人实施暴力、胁迫方法以外的其他使被害人不知反抗或不能反抗的方法。凡年满14周岁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以构成抢劫罪的主体。

  以下两种情况下抢夺转化为抢劫:

  1.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抢劫罪定罪处罚。(刑法269转化型抢劫)

  2.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抢劫罪定罪处罚。(刑法267条第二款转化型抢劫)

  三、抢夺罪怎么判

  1、构成抢夺罪的,可以根据下列不同情形在相应的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1)达到数额较大起点的,或者两年内三次抢夺的,可以在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2)达到数额巨大起点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可以在三年至五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3)达到数额特别巨大起点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可以在十年至十二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依法应当判处无期徒刑的除外。

  2、在量刑起点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抢夺数额、次数等其他影响犯罪构成的犯罪事实增加刑罚量,确定基准刑。

  多次抢夺,数额达到较大以上的,以抢夺数额确定量刑起点,抢夺次数可作为调节基准刑的量刑情节;数额未达到较大的,以抢夺次数确定量刑起点,超过三次的次数作为增加刑罚量的事实。

  以上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2022抢夺罪的概念及构成要件的内容,由此可知,抢夺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客观方面表现为乘人不备,出其不意,公然对财物行使有形力,使他人不及抗拒,而取得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如其它疑问,欢迎向法律快车发布法律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