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 消费常识 > 消费者协会 > 国际油价下跌将对A股市场产生哪些影响?

国际油价下跌将对A股市场产生哪些影响?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5-05 13:12:04 人浏览

导读:

8月11日,纽约商交所的国际油价跌到每桶114.45美元,与7月11日每桶147美元的创纪录高价相比,跌幅超过20%。国际油价下跌为全球抑制通货膨胀提供了宝贵的喘息机会。随着油价的进一步回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有望逐步回落,对央行从紧货币政策松动的预期也日趋强烈
8月11日,纽约商交所的国际油价跌到每桶114.45美元,与7月11日每桶147美元的创纪录高价相比,跌幅超过20%。国际油价下跌为全球抑制通货膨胀提供了宝贵的喘息机会。随着油价的进一步回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有望逐步回落,对央行从紧货币政策松动的预期也日趋强烈,对于与石油密切相关的行业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使输入性通胀有效缓解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头等难题就是粮食、能源等价格上涨带来的通货膨胀问题。如果油价继续下跌,必将带动粮食价格下跌,这将显著缓解国内的CPI和PPI高企的问题,使得中国输入性通胀问题面临转机。油价下跌还释放出美元走强的信号,只要美元稍有强势,人民币升值过快的压力就有所减轻。
在国内物价上涨有所控制之时,我国此前以人民币汇率升值为手段应对通胀的方法,正逐步让位于通过减缓人民币升值步伐来保障出口企业生产经营;而对美元汇率升值减缓,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国际热钱进入的冲动;同时还可减少外汇占款,进而降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的必要性。如果占我国经济总量一半以上的工业生产成本得到改善,对股市的正面利好作用就会逐步显现出来,有利于推动股指逐步走强。
石油板块迎来战略性配置良机
国际油价如果能会回落到每桶110美元,国内外成品油价格将基本持平。原油价格下降有利于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两大集团提高业绩,石油板块迎来战略性配置良机。
据测算,国际原油价格平均下跌10美元,中国石油的每股收益将增加0.15元左右。中国石化原油自给率仅为25%左右,原油价格波动对公司业绩影响相对较大,原油价格平均下跌10美元,中国石化的每股业绩将增加0.22元左右。今年中国石化购买海外原油大约10亿桶,每下跌10美元,下半年将对中国石化产生25亿美元的影响。从长期看,中国石油上下游盈利能力比较均衡,最佳盈利区间对应的国际油价在85至95美元之间。国际油价每下跌5美元,中国石油就将减少2美元的特别权益金。
据了解,国家发改委曾制定一套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将进口国际原油的到岸平均价格折算成国内成品油的价格,将不再依据纽约、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成品油价的加权平均值,而是以布伦特、迪拜和米纳斯三地原油价格的平均值为基准,再加上炼油成本和适当的利润空间以及内地关税、成品油流通等费用,共同形成内地成品油零售基准价。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主任助理姜鑫民指出,当油价处于较低水平时,燃油税推出的压力就较小,但并不是说接轨时机现在已经到来。毕竟现在油价水平并不算低。政府在推出一项涉及价格的新政策时不会仅考虑国际油价这一个因素,还需要综合考虑CPI水平、各行业和老百姓承受能力等诸多因素。
对航空、汽车行业构成重大利好
原油价格下跌会带动航油价格作出相应的调整,国际航线较多的中国国航受益明显。国内航油价格的调整与国际市场存在滞后现象,通常每季度都会作出小幅调整,对南方航空和上海航空的业绩影响较大,对中国国航的业绩影响最小。
航空煤油占航空公司成本的40%左右,原油价格的下跌将直接大幅度降低运营成本。据测算,航空煤油价格每下降10%,将增厚航空公司净利润约6%。使用燃料油的航运公司也将受益油价下跌。燃料油占水运公司成本的30%左右,燃料油每下降10%,将增厚水运公司净利润约2%。
今年以来,尽管汽车行业销量增长19%,重点汽车企业利润总额增长37%,但汽车股普遍下跌50%以上,并且市场的恐慌情绪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高通胀、成本压力和油价上涨是投资者主要担心的风险。由于价格管制,国际原油价格的攀升并未对国内汽车产业造成直接冲击,油价的持续下将会降低人们养车的费用,增加汽车销售。
对石油化工、新能源行业构成利空
目前很多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还使用前一阶段采购来的原油,但产品价格却已经大幅下降,企业效益将更为缩水。如果油价再继续下跌,难免给石化产品市场带来更大的波动,石化企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
从历史发展来看,新能源发展速度与油价涨跌趋势成正比。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曾经直接引发了一轮新能源发展高潮,但随着石油价格的下降,新能源由于成本高昂最终未成气候。此次在全球经济减速的背景下,油价下跌可能导致部分投资新能源行业的资金撤退,导致又一轮发展低潮。但从长期趋势看,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以及煤层气等替代能源的发展过程中,生产成本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扩大,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成本逐步拉近。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