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 通信快递 > 震灾曝出通信应急联动机制缺陷

震灾曝出通信应急联动机制缺陷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5-07 14:19:16 人浏览

导读:

当大灾发生时,通信保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四川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20多天,电信业在这次地震中全体动员,竭尽全力抗震救灾,奋战在灾区的通信抢修人员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一切都功不可没。但是,此次地震暴露出的通信应急机制的软肋只应急不联动,值得人们反思
当大灾发生时,通信保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四川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20多天,电信业在这次地震中全体动员,竭尽全力抗震救灾,奋战在灾区的通信抢修人员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一切都功不可没。但是,此次地震暴露出的通信应急机制的软肋——只应急不联动,值得人们反思。
应急通信备份体系尚未建立
地震发生时,很多北京用户都有这样的经历:用手机拨打四川的电话询问亲友情况,但始终拨不通。
不仅个人无法在第一时间联系亲友,政府有关部门也无法联系到灾区,如果地震发生后能及时与重灾区实现有效通话,那地震所造成的损失就会大大减少。但遗憾的是,6家电信运营商在灾区几乎都没有有效的应急通信备份体系,都无法在第一时间将灾区真实情况传递出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国电信在灾区的确早就设置了3台海事卫星接受系统,这次震后汶川第一个打出的电话,就是中国电信汶川公司一位员工,用冒着生命危险抢出的一部海事卫星电话打的。但由于震后山区雾大难以定位,等到他千辛万苦把接收器带到山顶时,仅仅通话10几秒钟就断电了。
而其他运营商灾区光缆被震断压坏、基站倒杆断电后,加上瞬时话务量骤增,网络都几乎陷于瘫痪。
通信预警体系形同虚设
鉴于灾害发生时通信应急预警的极端重要性,我国早在老邮电部时代,就建立了以卫星通信为备份的应急预警部门。在光纤网被破坏或不能接通的情况下,由卫星网完成正常的通话和其他信息传输。
但后来由于电信拆分,加上铱星系统基本停止运营、中国电信等公司停止卫星备份等因素,承担着特殊情况下通信备份功能的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中广卫)业务难以为继,特别是基于电信级的与其他运营商的多网互通基本不存在。而其他几家卫星通信公司如亚太、鑫诺、亚洲等,早已不承担灾害期间的通信保障功能,因此,对灾害救助极端重要的通信预警系统实际上形同虚设。
尽管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卫星通信的确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如果它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无疑会有更多的生命得到救助。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应急联动缺乏统一协调
地震发生后,几乎所有运营商的高层领导都在第一时间赶到灾区,也在第一时间派出了最强有力的抢通团队,的确起到了快速恢复受灾线路、及时保障通信畅通的作用。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都启动了各自“最高级别的应急预案”,但几乎所有运营商都是各行其是。一位第一时间赶到一线的运营商员工对记者说:“到那儿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混乱、茫然。我们也知道几家运营商都派去了最强的抢修队伍,但没人做一个总体的组织协调,大家都是自己摸索着干,都是各干各的。”
尽管这次实际抢通过程中各运营商的确如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总裁王建宙所说“不分家、不打架”,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少有的互助协作精神,但6家的行动缺乏统一调配、协调和指挥,比起国家抗震救灾总体指挥体系来说,通信应急联动机制处于缺失状态。
面对记者“究竟有没有一个通信应急联动机制”的问题,王建宙总裁也显得很无奈,他说:“我们也很着急。”的确,即使作为运营商的老大,中国移动也不可能承担建立这样一个联动机制的任务。
保障体系只应急不联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史炜撰文说:其实,不仅是电信运营商,各部门、各地方政府都各建了一套应急网络,各自采购先进设备,各自组建自用的管理团队,国家花了庞大的建设费用,但应急仅仅是部门性应急,基本不存在网络层面的应急联动。
近期诸多部门召开的灾害预警研讨会,再一次证实了体系缺失的弊病。史炜说:“各部委的专属机构除了展示自身已有的预警网络外,均未从一个开放的、互通的统一应用平台上提出未来灾害预警系统建设的解决方案。而且对于统一预警平台由谁来做、谁牵头做、投资体制如何建立、是否存在有效的盈利模式(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等问题,均缺少最基本的考虑。在这次震灾中,卫星通信网在前期完全处在瘫痪状态,根本原因就在于各部门建立的卫星预警专网是一个近似于封闭的系统,因各自独立,互不连接,使国内数以万计的卫星车成为摆设。由于卫星系统与固网、移动网基本脱节,灾区的通信网即便快速修复,仍存在全程或大面积覆盖难以实现的问题。由此严重阻碍了救灾的进程和效果。”
运营商公益责任要强化
除了中国电信在县级公司配备了卫星电话作为备份外,其他大的电信运营商几乎都没有相应的灾害应急备份。尤其是到了乡镇一级,光纤一断,几乎立刻成为信息孤岛。辛辛苦苦做了3年的村通工程,在灾害面前几乎全军覆没,没有发挥作用。这不仅仅是运营商的一个重大经济损失,也是一个需要反思的问题。在加紧信息化与应急联动体系建设的同时,必须强调运营商在技术层面的公益责任,尽快恢复固网和移动公司的卫星备份网建设,同时加强在这次救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补充性网络传输产品如小灵通、SCDMA的投入。
王建宙总裁在反思中国移动此次震灾中的表现时说,光纤是一种最经济、容量最大的传输手段,因此包括中国移动在内的电信运营商都比较多地使用了光缆。事实上,当灾害发生时,光缆是很难存在的,因此,卫星、微波等多种传输手段必须同时并存。他说,地震发生后,路断了,人和车都很难进去,因此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抢通光缆。当时,中国移动对单边带、电报等通信方式都考虑过,但总体感觉还是海事卫星通信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在灾区更加有效。
对此,中国移动四川公司总经理李华说:“重建时会对整个网络全部重新规划,要让它更安全、更健壮。”
用户消费行为需要引导
对于地震刚刚发生时,外地用户很难打通灾区电话的情况,王建宙总裁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移动的通信网络承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据统计,四川省本地用户拨打电话次数是平常的10倍,全国至四川的长途话务量地震后增为平时的5~6倍,全国用户拨打四川用户呼叫次数震后增为平时的17倍。北京用户拨打四川用户呼叫次数震后增为平时的80倍。一方面是网络部分节点退服,另一方面是如此大的话务量必然造成网络拥塞,因此才发生了无论是打往四川灾区,还是灾区的用户往外打,都很难打通的情况。
王建宙建议用户,手机在紧急大话务量打不通的情况下,首先提倡长话短说,把时间留给大家来分享;另外,打不通时不要连续打,这样会导致网络越来越堵塞,应过一阵再打;在紧急情况下,应尽量使用短信,因为短信占用网络资源会少一点。看来,在紧急状态下如何引导用户的消费行为,也是救灾通信保障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关链接
我国应急通信规划2010年完成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近日透露,定于2010年完成的《中国应急通信规划》日前获得批准,并开始组织实施,其中国家通信网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应急短波通信系统、应急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等一批重点项目已相继启动。
据了解,中国应急通信保障体制在此次汶川地震救灾过程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工信部电信管理局副局长赵志国介绍称,在 “十五”(2001-2005年)期间,我国各省市均基本具备了通信应急保障机构和队伍,并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应急通信装置,全国共有12个大区机动通信保障队伍。 (江 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