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 消费关注站 > 居民心里不痛快就到“心理家园”坐一坐

居民心里不痛快就到“心理家园”坐一坐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1-12 14:17:16 人浏览

导读:

丈夫去世后,我一下子觉得生活失去方向,不知道日子该怎么过了;没想到自己成了失业人员,觉得自己社会地位降低了,出去也抬不起头来近两年来,在北京市崇文区,不少社区建立了心理家园,居民如果觉得心里不痛快,就可以去心理家园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让心理得到很好
“丈夫去世后,我一下子觉得生活失去方向,不知道日子该怎么过了”;“没想到自己成了失业人员,觉得自己社会地位降低了,出去也抬不起头来”……近两年来,在北京市崇文区,不少社区建立了“心理家园”,居民如果觉得心里不痛快,就可以去“心理家园”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让心理得到很好的调适。帮居民解开心里的疙瘩“怎么找幸福感?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攀比,要有自得其乐的快乐。幸福需要自己体味寻找,也需要不断调节……”近日,在崇文区法华南里社区“心理家园”举办的一次社区居民聊天会上,心理辅导师马成奎与社区居民围绕如何寻找幸福感的主题进行了讨论。自从2006年4月社区成立“心理家园”以来,每月第二周的周四上午9点至11点,在社区心理调适活动室里都会举办活动,心理辅导师会帮助那些需要心理调适的居民解开心里的疙瘩,排解心里的不痛快,调适心情。 社区一位姓马的老人多年前因身体问题难以胜任工作,不得不办理了病退手续。本来以为这样可以安心养病,谁知道反而添了心病。老人觉得退休后收入悬殊大,不够看病吃药,因此心情抑郁,甚至觉得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大大降低,频繁和家人吵嘴,闹得家庭不和。后来,老人参加了社区“心理家园”开办的老年人心理调适讲座,从心理辅导师那儿学了几招调节情绪的办法。“去‘心理家园’听课后,老马的心态平和了,很少发脾气了。”说起老马的变化,她的老伴这样说。 今年59岁的陈阿姨最近得了关节炎,与社会接触比以前更少了,她觉得非常孤独。“有的话跟朋友不能深说,因为人家没有保密的义务,可到‘心理家园’去找心理辅导师聊天就没那么多顾虑了。参加了几次活动后,我现在想明白了,调整心态主要靠自己。”陈阿姨说。三种方式开展心理调适 据了解,法华南里社区“心理家园”是北京市成立的第一家社区心理调适服务基地,其成立得到了崇文区体育馆路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 来自崇文区成人教育研究室的心理调适教师马成奎是法华南里社区“心理家园”的创办人之一,也是该社区居民中颇受欢迎的心理辅导师。马成奎告诉记者,在成立前,他专门在崇文区的一些社区做过调研,结果显示35%以上的居民有各类心理问题,而其中70%的居民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宣泄,不良情绪郁积在心里,常常导致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我把心理调适的对象划分为多个人群,包括社区老年人、社区妇女、机关干部和社区干部、失业群体、残疾人群体、社区青少年和社区矫正对象等。这些人存在的一个共同问题是,不能正确评定自己,比如一些居民离退休或失业后,就感觉生活没有方向了。”马成奎说。 体育馆路街道办事处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王玉梅则向记者介绍了社区“心理家园”3种调适居民心理的方式。首先是“大课堂”,针对老年人、妇女、失业人员、青少年等不同群体举办讲座。其次是“心理聊天会”,把想倾诉和聊天的居民聚在一起,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居民可以敞开心扉,比如为准妈妈们进行心理健康讲座,然后让她们聚在一起互相交流,缓解紧张的心情。再其次是“人性化的个案咨询”,尤其是对于社区矫正对象等特殊人群心理调适尤为重要,居民可以与心理辅导师面对面沟通,老师可根据其个人情况制定工作、学习和生活计划,随时进行调整,使其尽快进入崭新生活。“针对不同群体的心理问题,我们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尽量让每个人都能找到生活的意义,找到快乐。”王玉梅说。“心理家园”在全区推广 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市崇文区正在全区推广法华南里社区“心理家园”的经验,该区天坛、龙潭等街道的一些社区也陆续建立了一批“心理家园”。社区“心理家园”被居民亲切地称为“社区居民宽心、聊天、解忧站”,而心理辅导师则被居民亲切地叫做“平民教授”。 目前,崇文区已有100多名社区干部、社区教师和社区教育志愿者经过培训成为了社区心理调适小教员,基本上达到每个社区有一个。而由主讲的心理辅导师在深入调查基础上分类编写的心理调适系列教材,已经印刷了1万册,全部免费发放给社区居民,近2万居民接受了心理调适教育。“针对社区居民开展心理调适工作,对促进市民素质提高,对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促进社区和谐与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崇文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区将继续把心理调适工作作为民生工程强力推进,进一步推进社区心理调适教育工作。●相关链接社区“心理家园”大家谈■明凤荣 (法华南里社区居民):失业以后心情烦闷,每天都是唉声叹气,经过与“心理家园”的心理辅导师交流,我重新找到了自信。现在我是街道办事处的劳动协管员,负责帮助下岗失业人员找工作,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倪勇 (法华南里社区居民):前几年丈夫去世后,一直难以摆脱悲痛的情绪,后来听了心理辅导师的讲课,慢慢地解脱出来。现在,我参加了社区老年大学,经常参加晨练、学画画等活动,心理辅导师说我学会自得其乐了,我打心眼儿里感谢“心理家园”的老师们。■马成奎 (法华南里社区“心理家园”心理辅导师):给居民进行心理调适,对促进社区和谐起到了一定作用,我也感到很欣慰。希望居民们都少些烦恼,多些快乐。拨个电话诉说心事北京市社区服务中心开通心理咨询热线 据北京市人民政府网消息为了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日常生活服务需求,更好地服务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北京市社区服务中心联合有关机构,依托96156社区服务热线,于11月6日推出心理咨询热线服务,居民可24小时拨打96156热线,申请心理咨询服务。 据介绍,北京市社区服务中心与北京市老龄协会、北京市慈善协会、北京社会工作者协会合作,开通了“96156北京市老年心理咨询热线”,为老年朋友提供科学的心理疏通渠道,及时解答老年朋友心理健康、精神卫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老年朋友积极乐观面对晚年生活。由具备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以上资质的心理咨询师通过电话交谈的方式,帮助老人解开“心结”。此外,北京市社区服务中心还与北京社会生活心理卫生咨询服务中心合作,开通了“北京市社区心理健康咨询热线”,社区居民通过拨打96156热线进行心理健康咨询,由北京社会生活心理卫生咨询服务中心组织的具有国家职业资质的心理咨询师热线解答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讲授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和化解心理危机。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