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司法考试 > 司法考试资讯 > 代表建议对垃圾短信立法 网友认为应保护个人信息

代表建议对垃圾短信立法 网友认为应保护个人信息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10-10 21:56:59 人浏览

导读:

据中国互联网协会2006年调查数据,手机用户平均每周收到8.29条垃圾短信,其中的77.7%为非法广告类短信。核心提示2008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爆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垃圾短信制造内幕:拥有全国2亿多用户的姓名,手机号!掌握手机用户的职业、住址、收入甚至消费取向!这

  据中国互联网协会2006年调查数据,手机用户平均每周收到8.29条垃圾短信,其中的77.7%为非法广告类短信。

  核心提示

  2008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爆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垃圾短信制造内幕:拥有全国2亿多用户的姓名,手机号!掌握手机用户的职业、住址、收入甚至消费取向!这些垃圾短信的背后竟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链,而被肆意贩卖的正是手机用户的个人隐私。 分众传媒旗下无线广告媒体子公司分众无线被指为垃圾短信的重要源头,和利用手机机主个人资料牟利的公司。事件目前有何新进展?个人的手机号码等信息到底是如何泄露出去的?面对汹涌而来的垃圾短信又该如何应对?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最新进展

  “中移动关闭分众无线端口”

  3月18日,央视今年3·15晚会总导演尹文表示,在晚会曝光了垃圾短信后,“目前,中国移动已经关闭了分众的所有无线端口。

  尹文透露,在3·15晚会的调查中发现,能够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渠道非常之多。比如,车管所、工商注册、物业等等。这些信息随时都有可能被倒卖,提供给一些垃圾短信发放者。

  “每一个人甚至都能有感受,你甚至都没有了基本的安全感,”尹文称,就在他们刚刚开的一个策划会上,一个同事收到一个推销会员卡的电话,甚至都知道他同事的名字。

  尹文认为,正是由于立法上的缺失,才导致了监管的缺位。他表示,在接下来,央视除了进一步去深入揭露垃圾短信的源头之外,还将唤起整个社会来推动垃圾短信治理的立法。

  记者调查

  谁泄露了我的个人信息

  ●通过考试人家都知道

  小刘是中国政法大学的一名毕业生,毕业以后在朝阳区某政府机关做公务员,读研究生期间,曾经参加过司法考试。但可惜的是没有考过,后来,他就进了政府机关。他觉得,“既然不做律师了,也就没有必要再去操心考这个资格证,毕竟司法考试的难度还是很大的。”

  每天忙于机关里公务的他也确实没有精力来做这件事了,但是,让他感到反感的是,每年的3月份以后,新东方等各种司考培训机构就开始频繁地给他发短信,提供各种名师培训辅导班。“甚至,一天能接很多条。”同时,还频繁地给他单位和家里投递各种培训小册子。

  痛恨之余,小刘很想知道是谁把自己的信息给泄露了。

  小刘回忆,当时去市司法局报名时,报名处外面确实有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向自己发放各种复习资料和培训班的传单。

  “甚至他们做得还很温馨。在你领取了资料和传单的同时,会给你一个手提袋,里面有铅笔和橡皮等考试用具。”小刘说,但是,所有这一切的前提是你必须要留下一个联系电话。

  之前,已经有很多上当的师兄提醒小刘,千万别轻易领取这些免费的午餐。因为,一旦上当,之后,将有频繁地培训电话陪伴你走过复习考试的过程。

  但是让小刘最疑惑的是,甚至都没有敢在报名处留下任何电话和其他联系方式的他,以后也开始收到各种短信和资料了。这让他不由得不怀疑是不是在报名考试的过程中,有人在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

  小刘称,通过问身边的同学,最蹊跷的是:有些第一次没考过的同学,在第二次考过后,再也没收到过类似的信息;反而当初一起报名的那些没考过的同学依旧每年都能毫无例外地收到“问候和关怀”。

  “如果没有详细资料的泄露,那些培训机构怎么会连谁哪年考过都知道呢?”这让小刘怀疑是某个主持考试的部门在某个环节出问题的一个原因。

  ●“我投诉举报过但没用”

  和凌女士、小刘这样遭遇的人很多。周小姐之前曾经打算买一套二手房,在某中介公司留下电话之后,其他中介公司也开始频繁给她打电话。但是,最让她奇怪的是自己没有去询问过买车,也没有参加过任何驾校的培训,但是依然收到各种各样的买车的信息。

  仔细回忆以后,周小姐现在最怀疑的就是银行和电信部门。因为,只有这两个部门是掌握自己信息最全的。“每次办理各种卡和业务都需要提供身份证复印件等各种信息,其实这些信息有时都是和自己办理的业务无关,不必要的。”

  老陈对这些垃圾信息提供者的神通广大很佩服,“我老婆怀孕时,第一次去医院做产前检查,回来后,卖奶粉的、月嫂、做孕妇保健的等等,都电话频繁上门了。”

  也有人表示,某些号段,比如全球通139的号段就容易收到各种垃圾信息。这些人是最早的手机用户,而且,因为他们的持有者活动的范围也比较广,因此就成了最容易被骚扰的对象。

  王林用的手机就很不幸的是这个号段。让他气愤的是,短信五花八门。有提供低息贷款的、卖发票的,甚至是提供枪支等严重违法的不良信息。

  他也给移动的投诉部门举报过。“我按照移动的要求,把号码也转发给他们公司了,但是一点用没有,该收到还是收到。”

  移动公司给王林的答复是:他们用的是群发,我们也没有办法。“当他给公安机关投诉后,公安机关做的也只是登记下来,让王林再去找移动公司。王林说,现在出去时,”我都不敢乱发自己名片了。“

  律师说法

  猜测和有证据是两回事儿

  北京未名律师事务所于永超律师表示,上述各种消费者的怀疑还仅仅是猜测而已。但证据很难收集。“因为,上述政府机构,乃至电信、银行这些单位虽然掌握着大量的个人信息,但别人知晓这种信息的渠道是多种的。没有十足的证据,很难在法律层面上维护自己的这一权利。”

  于永超律师认为,“消费者在面对医院这些对象掌握自己的信息时,出于谨慎,可以要求医院签订保密的约定。但现实中很难操作。”

  他表示,类似房产公司行业的信息泄露问题,靠个人要求公司对自己的私密信息进行保密也不现实,“这些最终还要靠行业协议。在整个行业内形成一种替消费者保密的共识。”

北京晨报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