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拍卖法 > 拍卖标的 > 历经两千年《神乌赋》清晰依旧

历经两千年《神乌赋》清晰依旧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1-04 00:22:26 人浏览

导读:

正在南京博物院举行的《江苏国宝展》上,有一组竹简让人惊叹,隔着玻璃罩,人们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竹简上的文字,甚至连笔锋都清晰可辨。这组竹简就是《神乌赋》,它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神乌的性格和悲惨故事。虽然专家们一直担忧竹简上的文字有一天会消失,但2000多年

正在南京博物院举行的《江苏国宝展》上,有一组竹简让人惊叹,隔着玻璃罩,人们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竹简上的文字,甚至连笔锋都清晰可辨。这组竹简就是《神乌赋》,它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神乌的性格和悲惨故事。虽然专家们一直担忧竹简上的文字有一天会消失,但2000多年过去,竹简上的文字依旧完好。快报记者胡玉梅史丽君 村民争挖“阿斗墓” 1993年2月底的连云港春寒料峭,而地处黄海之滨的东海县尹湾村的村民却在汗气腾腾地忙活,他们争相在村子西南两公里外的龙王庙的一处高岭上开挖。原来,当地民间盛传,三国时期刘备之子阿斗,死后就葬在这其貌不扬的小土丘上,前人还专门为此在岭上建了一座龙王庙,以供祭祀。“龙王庙发现阿斗墓”的传闻不胫而走,村民纷纷赶去瞧热闹,原先空寂的高岭人头攒动。 当地文化部门迅速组织考古人员,对墓葬群进行勘查和抢救性挖掘。他们发现地下共有6座墓葬,其中最著名的就是6号墓的简牍。从尹湾汉墓中共出土简牍157件,所载汉字约4万。 有考古人员这样形容道:“刚开棺时只觉眼前一亮,浅色的竹简上是黑色的毛笔字,好像刚刚写就,墨迹还没有干,凭直觉就感到这些竹简不是一般的文物。”这批竹简中,就有现在我们看到的《神乌赋》。西汉时期的白话文 《神乌赋》是一篇基本完整而又亡佚了2000多年的西汉俗赋,有专家认为,它是西汉时期的白话文,全文才664字,读起来琅琅上口。 乌在汉代是一种孝鸟、神鸟。赋上写的是,阳春三月,一公一雌两只乌艰辛筑巢,有一天,雌乌外出取材,回到家中,发现一只盗鸟在偷盗她的材料,于是雌乌和盗鸟吵了起来,而且大打出手。结果,雌乌力气不够,被盗鸟打得遍体鳞伤。雌乌将死之际招来公乌,告诉公乌一定要找只好的雌乌,过下半辈子,同时还要把两个孩子带大…… 连云港市博物馆副馆长程志娟说,虽然竹简上的标题是《神乌傅》,实际上“傅”是“赋”的通假字。通常我们知道的汉赋主要描绘宫廷和上层贵族的生活,辞藻华丽,手法铺张,而《神乌赋》则相当于现代的民间故事,属于俗赋的范围。它比三国时期曹植的《鹞雀赋》早200多年,比敦煌俗赋《燕子赋》早400多年。也就是说,《神乌赋》把我国古代禽鸟寓言文学及俗赋的产生时间提前了200多年。墨迹为何没有消失 竹简不比青铜器、玉器等物容易保存,上世纪90年代,专家专门对《神乌赋》进行了鉴定,虽然专家们都认为这是一件国宝,但都很担忧竹简上的墨迹会挥发掉。出土至今,《神乌赋》上的文字依然清晰,但比刚出土时还是淡了很多。 竹简上的墨迹为何历经2000多年没有消失?程志娟道出了其中秘密:当年考古专家们把竹简取上来的时候,发现它虽然已经被古墓中的泥水浸透,但竹简表面有一层粘粘的东西,这种粘稠物成了保护膜。加上当年竹简的拥有者对竹简本身进行了特殊的处理,同时,2000多年来竹简慢慢适应了古墓中的温度、湿度以及酸碱度,所以,竹简上的墨迹并没有随着竹简上的纹路而流淌,甚至连笔锋都很清晰。 在后来的脱水过程中,为防止竹简起翘,连云港市博物馆又专门邀请了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的专家们对它们进行了特殊处理,才使得它们被完好保存了下来。作者署名难以辨认 有专家说,现代出土的竹简量很少,像《神乌赋》这样完整的赋就更少,而且它是人们发现的最早的汉赋原物。当年,赋的作者在文章最后还署上了自己的名字,为免人们看的时候磨损上面的文字,还在赋的最后多加了一根竹简。尽管如此,现在人们还是无法知道作者是谁。因为在该赋的最后一根竹简上,平时一根竹简竖着写一行,但署了作者名的那根竹简偏偏写了两行,而且字迹很小,难以辨认。 国宝档案 《神乌赋》竹简:连云港市博物馆镇馆之宝。简共计21枚,全篇664个字,每枚竹简长23.5厘米,宽0.9厘米,厚0.3厘米,距今2000多年,是我国发现的最早汉赋实物。《神乌赋》从正文开始1~5支为编简形式,其后,由于书性勃发,而一气呵成,使编简的形式变为书札。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