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保障 > 其他劳动保障 > 一次性抚恤金发放对象

一次性抚恤金发放对象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9-04 11:42:34 人浏览

导读:

我们知道,抚恤金有伤残抚恤金和死亡抚恤金,一般是发给特定的人员的,那么,在我国,对于一次性抚恤金到底是发给谁的?谁有资格领取呢?因此,想必大家想知道,关于一次性抚恤金发放对象?接下来由法律快车小编详细为您介绍!

  我们知道,抚恤金有伤残抚恤金和死亡抚恤金,一般是发给特定的人员的,那么,在我国,对于一次性抚恤金到底是发给谁的?谁有资格领取呢?因此,想必大家想知道,关于一次性抚恤金发放对象?接下来由法律快车小编详细为您介绍!

  一、一次性抚恤金发放对象

  抚恤金不属于遗产是对生者的一种抚慰。根据我国目前的有关政策,享受抚恤金待遇的人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必须是死者的直系亲属、配偶。

  二是死者生前主要或部分供养的人。

  在分配上对于无劳动能够有无生活来源主要靠死者抚养的人应该适当多分,法律也没有规定具体的赔偿比例。对于因公死亡的《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职工因工死亡,其直系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一)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二)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供养亲属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

  《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第十四条规定:一次性抚恤金应发给烈士、因公牺牲的军人、病故军人的父母(抚养人)、配偶和子女,没有父母(抚养人)、配偶、子女的,应发给未满十八周岁的兄弟姐妹和已满十八周岁但无生活费来源且由该军人生前供养的兄弟姐妹。如果军人死亡前有遗嘱的,应按照遗嘱载明的顺序发放一次性抚恤金。

  二、供养亲属抚恤金的年限规定

  1、被扶养人为未成年人的,计算至十八周岁;

  2、被扶养人无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计算二十年。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由此可以看出,被抚养人生活费计算的最高年限为二十年,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三、供养亲属抚恤金标准

  1、配偶每月可获得职工本人工资的40%,其条件是配偶依靠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并且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者工伤死亡职工配偶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

  其计算公式为:供养亲属抚恤金赔偿金额=工伤死亡职工本人工资(元/月)×40%。

  2、其他亲属每人每月可获得职工本人工资的30%,其他亲属,指的是工伤死亡职工亲属中除配偶之外的子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等人。其他亲属申请供养亲属抚恤金的条件是:(1)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2)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3)工伤死亡职工子女未满18周岁的;工伤死亡职工父母均已死亡,其祖父、外祖父年满60周岁,祖母、外祖母年满55周岁的;工伤死亡职工子女已经死亡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其孙子女、外孙子女未满18周岁的;工伤死亡职工父母均已死亡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其兄弟姐妹未满18周岁的。

  其计算公式为:供养亲属抚恤金赔偿金额=工伤死亡职工本人工资(元/月)×30%。

  3、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也就是说,如果工伤死亡职工的配偶为孤寡老人,则其每月可获得的供养亲属抚恤金为职工工资的50%。

  其计算公式为:供养亲属抚恤金赔偿金额=工伤死亡职工本人工资×50%。

  4、如果工伤死亡职工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等为孤寡老人,或者其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等为孤儿,则他们每人每月可获得的供养亲属抚恤金为职工工资的40%。

  其计算公式为:供养亲属抚恤金赔偿金额=工伤死亡职工本人工资×40%。

  5、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工伤死亡职工有多个亲属皆有资格申请供养亲属抚恤金,则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

  供养亲属抚恤金由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和生活费用变化等情况适时调整。调整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因此,如果供养亲属抚恤金被进行了调整,其计算就应适用调整后的标准。

  以上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一次性抚恤金发放对象的内容,由此可知,一次性抚恤金发放对象有两种人,一是必须是死者的直系亲属、配偶,二是死者生前主要或部分供养的人。如其它疑问,欢迎向法律快车发布法律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