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就业 > 就业分析 > 我国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我国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6-29 23:45:01 人浏览

导读:

一、我国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时期,这带来了就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和职工下岗1.产业结构及其就业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在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产值及就业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加高于就业比重的增加;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增加高于产值比重的增加。按照

一、 我国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时期,这带来了就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和职工下岗

1. 产业结构及其就业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在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产值及就业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加高于就业比重的增加;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增加高于产值比重的增加。

按照国际经济规律,一个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400-1000美元之间的时期,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正是处于产业结构升级和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我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41美元,这必然带来劳动力的调整。从15年到1997年的12年间,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分别下降了9.7和1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分别上升了6.1和2.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分别上升了3.6和9.7个百分点。企业面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也必然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一过程肯定会导致技能不适应的职工下岗或失业。

2.所有制结构及其就业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国有经济的份额有所下降,就业份额相应下降;集体经济的份额虽然有所上升,但就业份额却下降;个体、私营经济和其他经济形式的份额上升较快,就业份额增长很快。

首先,国有经济的份额有所下降,就业份额相应下降。国有企业工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5年为64.9%,1990年54.6%,1995年为34%,1997年为25.5%。12年下降了39.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了3.3个百分点(其中90年代平均为4.16个百分点)。同期,国有建筑业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15年为48.2%,1997年为36.3%。12年下降了11.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近1个百分点。国有单位的从业人员,在所有从业人员中的比重,12年下降了2.1个百分点。

其次,集体经济的份额虽然有所上升,但就业份额却下降。集体企业工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5年为32.1%,1990年为35.6%,1995年为36.6%,1997年为38.1%。12年增加了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0.5个百分点(其中90年代平均为0.36个百分点)。同期,集体建筑业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15年为20.4%,1997年为31.5%。12年下降了11.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93个百分点。集体单位的从业人员,在所有从业人员中的比重,12年却下降了2.6个百分点。

第三、 个体私营经济和其他经济形式的比重上升较快,就业机会增加迅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大力发展,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由1978年的0.9%上升到1997年的24.2%,成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非公有经济迅速发展,也为就业创造了新的机会。从1978年到1997年的19年间,城镇增加的10693万就业人数中,公有经济单位(国有、集体经济)占37%(3960万),非公有经济单位占63%(6733万人),已成为城镇就业岗位增长的主渠道。

3.城乡人口结构及其中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且城镇人口和劳动力比重的实际增加要大于统计数据反映的情况。

从人口变化看,15年到1997年的12年间,城镇人口和就业的比重分别增加了6.6和3.3个百分点,同期农村人口和就业的比重分别下降了6.2和3.3个百分点。但是,实际的变化还要大一些,因为由农村流动到城市的农村人口和劳动力没有被统计在内。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1995年1月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当时应该由8000万农村劳动力流动到本乡镇以外的地区就业,除去流动到其他乡镇的农村劳动力外,实际流入城镇的农村劳动力为5600万人,这大大加快了我城市化的步伐。

二、 再就业要服从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规律才有成效

1. 调整就业的产业和企业结构,增加就业容量。

一般讲,经济发展能带来就业容量的增加,但增加量的大小不一,因为各产业、行业及不同类型的企业吸纳就业的容量不一。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及中小企业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目前,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为0.75,而我国总体的就业弹性却为0.11左右;同样的产值,小企业需要的劳动力为大企业的1.43倍,同样的投资,小企业可以吸纳的就业量为大企业的14倍.90年代以来,非公有制企业的就业增长率都保持在20%以上.因此,在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下,顺应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发展吸收劳动力容量更大的产业、行业和企业,这样才能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下岗职工尽快实现再就业,保持就业形势的稳定发展.

在这一前提下,宏观经济政策要注重增加就业机会,主要通过提高就业弹性来增加经济增长中的就业机会,由于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小企业这些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很高的就业弹性,尤其是第三产业中的十大新经济增长点,能够增加就业机会,因此,是宏观经济政策要重点考虑的领域。一是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努力发展就业弹性大的第三产业以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二是切实支持非公制经济单位的发展,尤其是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三是制订发展小企业的可行政策措施;四是注重培育“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小企业”交差领域的经济和就业增长点。

2. 增强劳动力配置的灵活性。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就业和再就业都是劳动力资源市场配置方式的自然活动,是劳动者选择、更换职业和岗位的正常行为。市场机制能够增加劳动力配置的灵活性。九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失业率高居不下,实行灵活的就业方式已成为对付高失业率的重要手段。国际劳工组织也提出了搞活就业形式的建议。就业的市场化相应要求就业形式的多样化,这是提高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提高就业灵活性的必要措施。鉴于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过程中已经创造了多种就业形式,大批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从事非全时就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点是搞活城镇劳动者的就业形式,在更深的层次上改革我国的就业制度。在坚持新时期就业方针的基础上,重点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和非全时就业,同时鼓励企业使用临时工、非全时工等,对妇女实行“分阶段”就业等等。

3. 顺应市场规律,并重提高就业质量和数量。

再就业中要处理好增加就业数量与提高就业质量的关系。我国现阶段下岗失业形势骤然紧张,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去的就业质量不高带来的滞后反映,过去很多劳动者的就业不是基于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非经济性的行政安置,为就业而就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便成为下岗失业人员。这种教训必须吸取。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在保证就业质量前提下增加就业数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才能为经济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提高企业就业质量的关键,一方面是解决国有企业的富余人员问题。另一方面是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在指导思想上,必须把培训做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树立培训与就业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因此,通过转业转岗培训使劳动力实现跨行业的转移,以及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造就业岗位就显得十分重要,有关再就业的政策应该在这些方面多下工夫。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