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就业 > 就业分析 > 从企业家太少看就业不足

从企业家太少看就业不足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6-29 23:33:50 人浏览

导读:

就业不足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经济学界提出四大对策来扩大就业:一是刺激内需,消化过剩的生产力,提高企业开工率;二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三是积极调整就业结构,提高社区服务等等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力,同时要求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四是加快

就业不足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经

济学界提出四大对策来扩大就业:一是刺激内需,消

化过剩的生产力,提高企业开工率;二是大力发展中

小企业;三是积极调整就业结构,提高社区服务等等

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力,同时要求劳动者转变就业

观念;四是加快中小城镇建设的步伐,以城镇化带动

就业增长。

第一大对策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用宏观经济政

策来调整经济,即由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

策,“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就业。这一对策

主要针对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政策效应在短期内能迅

速发挥出来;后三大对策的理论基础是经济结构主

义,对具有“二元经济”特征的发展中国家很有指导意

义,但政策效应的传导比较缓慢。

本文认为,中国就业不足的难题是累积起来的,造成

就业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家太少、生产者对分

工的边际贡献率太低、就业扩展的通道受阻。

一、投资决定就业,还是企业家决定就业?

古典经济学家讨论就业问题时,把就业与劳动力市场

联系在一起,认为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如果商品

价格上升,实际工资下降,雇主将愿意雇佣更多的劳

动力,劳动需求将超过劳动供给,名义工资将会与价

格同比例提高,反之亦然。因此,劳动力市场总会达到

均衡,充分就业可以保持。古典经济学讨论就业,实际

上是对总供给的分析,这种分析思路一直延续到“凯

恩斯革命”。

凯恩斯面对的社会状况是就业不足,货币工资和价格

具有刚性,因此,凯恩斯在讨论就业问题时,把就业与

有效需求联系起来。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由消费和

投资构成,由于边际消费递减,资本边际效率不高,居

民对货币的灵活偏好心理,有效需求常常是不足的,

就业量在没有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之前就停止下来而不

再增长。

虽然,凯恩斯用有效需求不足来解释就业不足,但实

际上包含了投资不足导致就业不足的思想。凯恩斯的

分析表明,投资具有“乘数效应”,增加投资可以获得

放大了的(amplified)产出、国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因

此,凯恩斯治理就业不足的“处方”是:由国家通过财

政性支出,即通过国家投资来克服“有效需求不足”、

就业不足。

“有效需求不足”、投资不足、就业不足(又被认为是

“市场失灵”、需要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理由)三个概

念,构成凯恩斯理论的核心内容,其重要推论是:投

资决定就业。

与凯恩斯同年出生(1883年)的另一位大经济学家熊彼

得提出“经济发展”的概念,经济发展是指出现了某种

生产方法的新组合,新组合是由创新引起的一个动态

的质变过程。“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机制,创新包括

采用了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

个从未进入过的新的市场、控制新的原材料和半成品

的供给来源、实现一种新的工业组织形式。创新由“企

业家”来发动,企业家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对超额利润

或垄断利润(基于创新)的追逐,以及超乎利润观、出

于事业心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活动的目标或结果

是实现“新组合”或创新。

熊彼特把“创新”置于经济发展的中心,实际上把“企

业家”置于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核心。企业家不同

于资本家和股东,后者是货币所有人或债权人,而企

业家是货币的“使用人”;企业家也不同于发明家,发

明家的职能是创造出一种新的技术或生产手段,而企

业家的职能是有效地“把生产要素组合起来”。除利润

动机外,“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家创新相当重要,熊彼

特把它归结为五大要素:首创性、成功欲、冒险观、敏

锐力、事业心。在一个企业家“短缺”、缺乏创新的经

济体系中,即使出现自由竞争、供求平衡,经济仍然处

于静态的循环流转阶段。

熊彼特几乎没有直接讨论就业问题,但是“创新-企

业家”的命题中已经包含了对就业和有效需求的考

察。扩展“创新-企业家”命题,可以得到三大重要的

推论:第一,创新带来“产业突变(IndustrialMutation),

拉长“社会分工链”,扩展产业空间和就业空间,最终

导致最大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移;同时,创新带来经济

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投入要素增加型的经济增长转

变为生产效率提高型的经济发展;第二,创新对扩展

分工的边际贡献率较高,对其他生产者的“挤出效应”

较小,在基本上不影响国民收入的前提下,不仅创造

出新的产业和就业空间,而且创造出一块有效需求;

第三,企业家创新活动带来经济发展,再次证明了市

场机制的有效性(这正是熊彼特与凯恩斯的区别):

市场可以导引企业家创新,企业家创新能够扩展社会

分工链,通过“供给创造需求”从而扩大有效需求,提

高就业水平。

由于凯恩斯运用的是比较静态分析,投资的“乘数效

应”成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自然会把就业不足归结

为投资不足,投资不足主要是指投资规模和投资数量

不足,因此,从短期来看,可以通过增加政府开支和投

资数量对释放就业不足的压力。而熊彼特运用的是长

期动态分析,用发展观、演进观来贯穿逻辑行程,企业

家的创新行为成为主要视角,因此,就业不足的问题

在熊彼特看来就具有累积性,自然会把就业不足归结

为企业家太少、缺乏创新。从长期来看,克服就业不足

的根本出路在于增加企业家数目,拉长分工链。

面对中国转轨时期特殊的经济现实,需要综合凯恩斯

和熊彼特的观点,用“投资方向”来创造性地分析就业

不足的问题。实际上,投资是创新的基础,创新代表投

资的方向。单纯用投资数量和投资规模来解释中国就

业不足显然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应该从投资方向单

一、缺乏创新、分工链扩展受阻等方面来考察。

二、企业家通过“扩展分工”来创造就业

投资方向有两个,即水平方向的投资和垂直方向的投

资,前者是生产经营者(非企业家)的投资行为,后者

是企业家的投资行为和创新行为。

水平方向的投资,直接体现为生产经营者对生产规模

的边际调整。通过增加投资数目、扩大生产规模,使该

企业获得规模经济收益;同时,提高市场竞争度,通过

“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把生产效率低的企业和经营

者淘汰出局,促使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在生产

尚未出现过剩之前,水平方向的投资可以提高就业水

平。因此,可以把生产经营者调整水平方向的投资-

-扩大就业称之为“资源配置型”的就业增长,它是指

居民收入水平保持不变、由生产经营者充分动员有效

需求、把分散的“需求点”连接起来所实现的就业增

长。

但是,如果生产经营者数目增加、投资规模扩大、投资

行为都是(或总是)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就会出现在生

产上的“此长彼消”局面,即此生产者的投资增加会导

致彼生产者的市场份额减小。实际上,这就是再生产

过程被周期性经济危机打断的另一种解释,因为,“资

源配置型”就业增长带来经济繁荣的背后已经蕴藏了

生产力过剩的危险。

垂直方向的投资,体现为企业家的“创新努力

(innovation-incentive),通过投资拓展出新的产业空

间,不仅创造出一块新的就业空间,而且创造出一块

有效需求。因此,可以把在垂直方向增加投资(即企业

家行为和创新行为)、通过“创新努力”所拉动的就业

增长称之为“分工扩展型”的就业增长方式。

在不同经济阶段,两类生产经营者对扩展分工的边际

贡献率不一样,两种就业增长方式的重要性也不一

样。在“短缺经济”和经济危机、衰退阶段,“资源配置

型”就业增长比“分工扩展型”就业增长更重要,更有

利于克服就业不足的矛盾;在经济过剩和经济复苏、

高涨阶段,企业家创新和“分工扩展型”就业增长对社

会的贡献更重要。

但是,企业家并不“一呼即出”,创新也不是“招之即

来”,需要一定的经济环境。主要有三个:一是“一般

均衡”的市场价格环境。如果价格是歧视性和垄断化

的,生产经营者就有可能被引导进行生产性努力,如

寻租、行政性垄断;二是法治环境。法治环境对扩展分

工链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确保生产经营者不能

采取“假冒伪劣生产方式”、垄断等非正当竞争手段来

释放市场压力,锁定生产者进行创新选择。第二,随着

分工链拉长,会导致交易费用的增加,需要通过法治

安排来正确分配投资风险、最小化投资损失;三是产

权环境。其实,创新不难,难就难在创新收益的“回

归”上,如果创新者不能“创收”(不是因为创新失败,

而是因为创新后的所有权得不到社会的保护),就不

会有创新的创业家出现,分工也难以扩展。一句话,企

业家、创新来之不易。

三、中国:扩展分工与创造就业

中国,分工扩展的困境与传统体制相关,通过分析“计

划者安排”扩展分工,市场化改革与水平方向的投资

增加,有助于理解扩展分工困难、就业不足问题的累

积性特征。

1.“计划者安排”扩展分工的困境

传统体制下,由计划者来完成资源配置和社会分工两

大任务,“计划者安排”主要表现为三大经济手段:一

是根据产业关联度来纵向设置产业职能部门,其原则

是关联度最小。二是根据生产力区域布局来横向投资

布点,其原则是企业间半径最小;三是采取歧视性计

划价格,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国家优先发展的重工业和

其他行业。

“计划者安排”扩展分工,存在五大弊端:第一,出现

了“大而全、小而全”的工业结构,重复建设和产业内

过度竞争导致生产力结构性过剩;第二,导致有效供

给不足,出现“短缺经济”现象;第三,歧视性的计划

价格破坏了分工扩展的方向和路径;第四,就业增长

方式被锁定在“投资设点”--产业扩展和企业数目

增加等方面。政府管住了企业,却管不住创新,“分工

扩展型”就业增长方式受阻;第五,第三产业的发展严

重不足。第三产业是由企业家“拉长”出来的分工增

量,因此,第三产业难以被计划者“计划”出来。

2.市场化改革与水平方向的投资增加

市场化改革对分工扩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分权化改革使得非国有经济迅速崛起,生产

经营者数目增加,市场配置资源的范围和数量越来越

大,歧视性的计划价格得到改变;第二,非国有经济的

发展扩大了有效供给,改变了供给不足的“短缺经济”

局面,出现了“资源配置型”就业增长,数千万的农业

劳动者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第三,国家不再垄断收入

分配,居民收入增加从而有效需求水平得以提高,支

撑了有效供给的扩大,扩展了最大生产可能性边界。

实际上,中国获得了来自于经济改革的“市场化绩效”

: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出现了“资源配置型”就

业增长,社会产出、有效需求、就业水平都得到提高。

“资源配置型”分工扩展,部分地克服了“计划者安

排”扩展分工的困境。“资源配置型”就业增长方式具

有两大特征:第一,它是在“计划者安排”退出后由市

场来完成的;第二,它是在生产者进入、生产者数量增

加的情况下出现的。

但是,“资源配置型”分工扩展并没有完全克服“计划

者安排”扩展分工的困境,主要原因是:扩展分工的

生产者没有成为真正的企业家,而且,在融资、投资、

科研体制改革滞后的条件下,许多生产者甚至停留在

从小生产者转变为现代生产者的“生意人”阶段。“生

意人”能够根据成本-收益的理性计算来安排经济活

动,他们可能是流通领域里的销售者,也可能是生产

领域里的经营管理者,但是他们在扩展分工上具有局

限性。

3.企业家“短缺”与就业不足

中国企业家“短缺”现象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含义:一

是不少投资者、生产者停留在“生意人”阶段,他们的

投资方向具有水平性、横向扩张的特征,对分工扩展

的边际贡献率太低;二是有利于市场秩序、分工扩展

的“企业家精神”缺失,“一窝蜂式”的投资习惯使得

分工难以扩展;三是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对法治环境的

伤害、对统一大市场的分割(segmentedmarket),既造成

统一的市场价格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压力得不到充分

释放,又造成生产经营者大量采取“重复建设性”投

资、“假冒伪劣化”生产方式、水平方面的多角化投资

策略,导致大量的生产力过剩;四是在经济转轨时期,

对国有经济中经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如年薪制、股权、

期权方式缺失,人力资本难以“企业家化”和资本化。

一方面是“计划者安排”扩展分工留下的“后遗症”,

蕴藏了生产能力结构性过剩的危机;另一方面是市场

化改革过程中,投资主体增加,大量水平方向的投资

更使得生产能力过剩,“资源配置型”就业增长空间狭

小,分工链没有被充分拉长。结果落入企业开工不足、

就业不足的困境。

四、结束语

中国就业不足、分工扩展受阻的困境在于:企业家太

少;生产者对分工扩展的边际贡献率太低。因此,扩大

就业必须扩展分工,加快生产经营者向企业家转化的

速度,提高生产者在分工扩展上的边际贡献率。具体

而言,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整合经济,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充分释放市场

竞争的压力,扩展“资源配置型”社会分工,进一步获

取来自于经济改革的“市场化绩效。”

2.提高法治水平,严格惩治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不

正当经济行为,保护创新者获得创新收益,引导“熊彼

特式”企业家的生成,提高生产者对扩展分工的边际

贡献率。

3.放松管制,扩大由企业家扩展分工的产业空间。如

对邮政、电讯、电话、银行、保险、民航、教育等等产业

实行对内开放,打破垄断。

4.建立对产业竞争度的监控机制,对过度竞争的产业

设置生产者进入门坎,限制产业投资方向。第一,针对

已经出现过度竞争、全行业净亏损的纺织、煤炭、有色

金属等行业,采取“压锭”、“压产”等控制产出量的措

施;第二,对出现净亏损的行业进行全行业资产重组;

第三,实施产业援助政策,建立企业“退出”机制。

5.对金融体制、科研体制进行改革,增强企业家进行

创新的投资、融资能力和技术支持。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