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就业 > 就业分析 > 毕业生“自主择业”评析

毕业生“自主择业”评析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6-29 18:34:27 人浏览

导读:

据有关部门负责人披露,今年高校毕业生,除师范、定向和委培及享受专业奖学金的毕业生需定向就业,大部分毕业生采

据有关部门负责人披露,今年高校毕业生,除师范、定向和委培及享受专业奖学金的毕业生需定向就业,大部分毕业生采取“自主择业”的办法。自主择业是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是广大毕业生追求的择业目标。从此毕业生不再受统包统分的束缚,学校不再有学生分配不出去的负担,用人单位也不用再承担接受毕业生的“政治”任务,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也将由计划分配安排学生就业逐渐向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转变。也就是说,毕业生就业将逐渐走入人才市场。

自主择业不同于择业自主

自主择业是毕业生的权力,是毕业生就业意愿的充分表达。他们可以在招聘单位中挑选自己认为理想的单位。如果用人单位想要,他们拥有去与不去的权力。但是自主择业并不等于择业自主,单位用人自主权使求职者择业自主权大打折扣,毕业生的择业自主权只有在单位有意要,而且不止一个单位要的情况下,才得以行使。你想去的单位人家不要,在不接收毕业生的单位范围内毕业生们根本无任何择业自主可言。因此,自主择业并不等于想去哪去哪,毕业生们有了择业自主权并不能做到择业的完全自主。择业自主是限定在需要范围之内的。人才供求关系像一只无形的手左右着用人单位择人条件,更左右着求职者的去向和待遇。因此社会需求旺盛的人才具有较大的择业自主权,而社会需求较少的人才择业自主权较小。

供大于求还是供不应求

每年毕业生毕业之际,总有人从各方面分析毕业生就业形势。或曰供大于求。其实无论供需平衡或供大于求的分析都有各自的道理。供需平衡是本市上报接收毕业生总数与毕业生总数比较的结果。供大于求是从近几年,每年都有部分毕业生滞留学校分不出去得出的结论。笔者认为,大学毕业生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仍然不失为“天之骄子”。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全国人口的5.7%,而美国为60%,日本、韩国为30%,印度为16%。即使人才密度最大的首都北京,据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大专以上文化水平人数也只占就业人口总量的19.44%,比印度全国平均水平高不了多少。人才总量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正因为如此,中央一再强调科教兴国是中国发展长期国策,中国要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从总量上说,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目前绝不是供大于求,而是供不应求。

人才短缺在人才市场中表现得极为明显。据统计,1997年全市进入人才市场招聘的单位为19763家次,1998年到北京人才职业介绍信息网查询的单位为3906家次,职位空缺数目之大简直无从统计。由于人才流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基层单位、城近郊区人才严重不足,职位更是大量空缺。要搞活国有企业、振兴农村经济、发展高科技,处处都需要人才。由于这些单位在人才市场中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弱,他们几乎很少涉足人才市场。如此算来北京市的人才缺口,绝非每年有限的毕业生所能满足的。以往计划分配时,国有企事业单位,为完成“政治”任务,接收了大量毕业生以弥补人才之不足。但是毕业生往往把这些单位当成实习基地,工作一两年,有的外地生甚至落下户口就不辞而别,把这些单位当成跳板,极大的伤害了这些单位接收毕业生的积极性。如今,这些单位有权不接受指令性计划了,加上今年国家机关人员精简,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下岗分流,使今年毕业生就业增加了难度,出现了表面上的供大于求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毕业生就业难原因何在?

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最头痛的是招聘单位要求求职者有工作经验。计划分配时,毕业生们还可以屈尊先在国有企业干上一两年,待取得工作经验后一走了之,另谋高就。如今自主择业了,双向选择了,国有企业单位不再分担接收毕业生的计划指标了,他们也不甘示弱地进入人才市场自主择人了。毕业生们择业的期望也应该进行适应的调整,眼睛不要都盯在待遇高、条件好的外企、三资或效益好的单位,对于求贤若渴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基层单位等也不要不屑一顾了。更不要动不动就要求月薪一、二千。要知道这些单位如果能满足那么高的工资他们也会在招聘条件中增加一条,“要有2—3年工作经验”。而人往高处走的传统,只是驱使人们向往达不到的目标,想要人的单位毕业生不去,毕业生想去的单位单位不要,如果说毕业生就业难,首先就难在就业观念上。

当然,也有不难的。比如名牌大学毕业生一毕业直接进外企、三资企业的也不少。有报道说,清华大学毕业生1998年就业一次到位率达98.86%,研究生、博士生还没毕业可以就在三资企业或外企兼着职。这几年建筑、电子、计算机软硬件等专业,单位招不到有工作经验的,有人才市场要求大学毕业生加盟者不占少数。何以致如此,人才市场供需关系使然。这几年确实有一部分毕业生很难找工作,供需结构性矛盾是主要原因。

海阔凭鱼跃,经济结构调整沧海化作良田,你还怎么跃,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另找出路。天高任鸟飞,你应该首先知道自己能飞多高,在你能够达到的高度你就有自由,超过你所能达到的高度,你就没有任何自由。

择业、华山不只一条路

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毕业生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放到人才市场中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在能接收你的单位中充分发挥你的择业自主权,从基层干起,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完善自己。应该看到,越是人才缺乏的地方越能展示你的才华,当你在实践中做出成绩的时候,你的择业自主权会越来越大。

如果目前确实找不到太适合的单位,建议你根据人才市场反映的供求信息,预测未来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进修第二学历或考研。如果都没有可能,参加社会培训也不失为一条出路。俗话说:艺不压身,多一门本领多一条出路。天生我才必有用,总有才华展露时。

如果家庭经济情况不允许你继续深造,那么就业就不要太强求专业对口。因为目前的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特别是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时期,考学时热的专业,有可能毕业时已经人满为患了。一部分人改行也属正常现象。但是,改行切忌追求眼前利益,不要为追求暂时的高收入而忽视长远利益。要争取在新兴产业、新兴行业谋职,边干边学。北京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中应该说蕴含着无限的机会。加工工业中,目前技师已经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毕业生完全可以成为既懂产品设计,又懂加工工艺,同时掌握专门技术的全面人才。只要坚持学习、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就能够找到用武之地。

致毕业生家长

毕业生就业,往往家长比学生更着急。不仅父母,包括亲戚、朋友都会不由自主地献出关爱之心。此时各种关系网也在互助起来。我们不能否认关系网在沟通各方面信息的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力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小,而人才市场供求关系才是左右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关键。如果毕业生毕业时不太好找工作,那是家长在学生考学时,没有帮学生选择好专业,或是学生要校学习努力不够所致。过去是考上大学就不悉毕业没工作,现在是考大学时就要预测学生毕业时工作好不好找。面临高考的高三毕业生家长们,从现在起就应该关心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关心我国和本市经济发展走向。教育部门、人事部门也应该从经济发展宏观趋势,预测未来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以缓解目前人才供需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