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就业 > 就业服务 > 公共财政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公共财政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7-01 10:51:57 人浏览

导读:

公共财政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而加强培训和提高技能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近几年中央和一些地方在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其中一条重要经验是,增加公共财政投入,用于支持

公共财政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而加强培训和提高技能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近几年中央和一些地方在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其中一条重要经验是,增加公共财政投入,用于支持农村劳动力培训,从而帮助农民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劳动技能,开辟新的就业渠道,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新形势下国家财政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劳务经济发展的创新。本文主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围绕财政支持农村劳动力培训这一主题,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国家财政“三农”支持政策的重大创新及评价

财政的“三农”政策是国家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财力保障。2000年以来,国家财政支持“三农”的政策不断创新,力度不断加大,范围不断拓宽,农民受益程度越来越大。概括地讲,近年来国家财政新出台的“三农”支持政策包括八大要点:

1.“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

“三取消”即取消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两调整”即调整农业税政策,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一改革”即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

2.“两减免、三补贴”

“两减免”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减免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三补贴”就是针对种粮农民实施的直接补贴、针对粮食生产省安排的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

3.“三取消,三改革”

“三取消”的主要内容是: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取消农业税,取消牧业税;“三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大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等相关配套改革。

4.“三奖一补”

对财政困难县乡政府增加县乡税收收入和对省市级政府增加对财政困难县财力性转移支付给予奖励,目的是充分调动地方各级政府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县乡政府精简机构和人员给予奖励,目的是促进县乡政府提高行政效率;对产粮大县给予财政奖励,目的是调动政府抓好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对以前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工作做的好的地区给予补助,目的是体现公平原则。

5.“两免一补”

就是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杂费,同时对寄宿生补助生活费的政策。

6.“六小工程”

指农村节水灌溉、人畜用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

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

去年:中央财政出10元,地方财政出10元,农民个人出10元,用于农民大病统筹;

今年:中央财政出20元,地方财政出10元,农民个人出10元,用于农民大病统筹。目标是今年农村履盖范围20%,2006年40%,2008年在全国基本普及。

8.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目标:2000?2005年,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1000万农村劳动力进行引导性培训,对其中的5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5000万农民工进行岗位培训。2006?2010年,上述三个数据分别是5000万、3000万和两个多亿。

由此可以得到两个基本结论:一是近年来财政“三农”政策的内容非常丰富,基本政策导向是,一方面取消税费,大力减轻农民负担;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投入,为“三农”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2004年国家财政支持“三农”的各种投入已超过3000亿元,农民从中央财政支持“三农”投入中直接受益比重36%,比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这就体现了国家财政重视“三农”、以人为本的政策要求。二是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财政“三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大创新,也是公共财政履盖农村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基本定位是,通过财政收支分配活动,解决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共同需要。在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公共财政的总体政策改革取向是一致的,应该纳入财政政策的支持范围之内。当前和下一步公共财政覆盖农村,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除了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教育和卫生投资,支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之外,还应把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包括在内,这是关系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因此也应成为国家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公共财政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三大宏观效应

1.对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影响

改革以来,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78年为1:2.57,15年为1:1.86,1990年为1:2.2,1995年为1:2.72,2000年为?1:2.9,?2003年为1:3.1。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但今后农民增收的难度很大。(1)近年来农民收入增加的相当比重靠国家政策性投入,未来难以为继;(2)未来农产品价格提高的空间有限;(3)现在中国大约49%的农户是纯农业户,实际收入增长缓慢,1997?2003是负增长;(4)农业结构调整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这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结论: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不仅有利于直接增加进城农民的收入水平,而且有利于提高耕地规模效益,间接增加农民收入水平。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农民工打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对减少和消除农村贫困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反贫困取得重大进展:农村贫困人口大量减少,15年1.25亿人,2002年2820万人,2004年2610万人。其原因:一方面是靠中国的经济增长为反贫困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靠国家财政的投入(95年亿,2000年248亿,2002年291亿)。

今后反贫困的任务十分艰巨。有三组数据:

一是按人均收入668元计算,农村贫困人口2610万;

二是按人均收入924元计算,农村贫困人口7587万;

三是按国际标准(购买力平价和人均一天消费不足一美元)计算,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2.05亿人(世界银行专家估算,2002年数),农村贫困率16.1%,是世界上贫困人口第二多的国家(仅次于印度)。未来扶贫攻坚的难度更大:亚行在计算的2002年的2820万贫困人口中,有560万为五保户,979万为残疾人口,800万人居住在不适宜人类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另外,已经脱贫的人口并不稳固,还极易返贫。

扶贫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共同性的国际经验。扶贫的效应表现为:公益效应、社会效应、环境效应、经济效应、政治效应。

扶贫的途径包括:救济型扶贫和开发型扶贫并举,并以后者为主。财政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开发式反贫困的积极探索。

3.对缩小区域差距的影响

中国区域间从经济增长、居民收入消费、财政能力、社会事业发展等诸方面差距越来越大,就城乡差距而言,也是越往西越大。

中国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中国农村4亿多小学以下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普遍低于东部地区。因此,财政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中西部地区。着力推进全国特别是中西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对促进中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距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三、政策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未来财政增收的潜力很大。初步预测,到2010年,财政收入将由2004年的2.64万亿增加到4.5??5万亿左右。我国总体上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未来国家财政在支持“三农”方面将会迈出更大的步伐,其中,我国公共财政政策下一步应进一步加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地支持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具体建议:

1、中央财政要调整现行“三农”支出结构,安排专项培训经费,向农业劳动力大省、不发达地区倾斜,并对培训转移工作卓有成效的地区给予必要的奖励。

2、地方各级财政在预算安排和执行中,要借鉴一些地方的经验,将支持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作为一项重要支出。而且地方财政还可以从扶贫资金和科技费用中按一定比例进行提取,与预算安排的专项培训经费捆在一起统筹安排使用,以加大培训支持?力度。?

3、世界银行和亚行正在酝酿对中国贷款结构的调整,下一步要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的教育贷款和扶贫贷款,和财政资金共同配合,扩大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资金渠道,引入国际性的培训机制和经验。

4、加强管理,把钱花好,堵塞漏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必须指出的是,农村劳动力培训只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方面,要从根本上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发展农村劳务经济,还需要有长远战略眼光,这就是要切实抓好农村基础教育。我的建议:一是尽快在全国普遍推行“两免、一补贴”的做法;二是进一步加大中央和省本级的财政教育投入结构调整力度,向农村基础教育倾斜,改变现在农村教育发展中公用经费普遍不足的矛盾。三是研究发行教育专项国债或开征教育税的可行性,为教育发展提供更有力的财力保障。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