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就业 > 就业服务 > 重抓技能培训 拓展就业空间 把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工作推向新的阶段

重抓技能培训 拓展就业空间 把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工作推向新的阶段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7-01 07:37:15 人浏览

导读:

重抓技能培训拓展就业空间把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工作推向新的阶段省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2005年12月7日)同志们:省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协调小组决定这次重要会议结合宿豫区现场召开,目的在于总结推广这个区农村劳务输出和农村劳动

重抓技能培训 拓展就业空间 把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工作推向新的阶段

省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2005年12月7日)

同志们:

省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协调小组决定这次重要会议结合宿豫区现场召开,目的在于总结推广这个区农村劳务输出和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基本经验,为全省面上工作提供正确导向。宿豫区作为比较典型的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经济基础薄弱的苏北农业区,近年来通过实施以“全员普查、全员培训、全员就业、全员转化”为内容的“四全工程”,引导农村劳动力的输出转移走向纵深,促进了一个地区三农工作的显著进步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他们的创新做法,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我们相信,这次现场会的召开,必将对全省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输出转移工作起到十分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根据会议的安排,我代表省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结合今年以来的工作进展情况,主要就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作个发言。

一、全省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绩效显著,做好下一步工作有着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协调小组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500万农民大转移”的战略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农村劳务输出表彰大会上的具体部署,创新工作思路,落实关键举措,全省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工作取得“五增”显著成绩。一是总量增加。据统计,止今年9月末,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达1531.36万人,其中就地转移787.27万人,异地输出744.09万人。今年前三个季度,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52.万人,其中劳务输出新增44.8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89.8%,预计全年可超额完成新增输出50万人的目标任务。二是素质增强。今年1—9月,全省共培训农村劳动力86.55万名,其中输出前职业技能培训23.34万人,输出农村劳动力接受培训的比例达37%,比2004年提高了三个百分点。三是渠道增多。劳务输出由早期原始自发阶段的亲友帮带为主向政府行政推动、中介组织衔接、企业发展吸纳多方协力、规模运作转变,尤其是创业带动就业呈现出良好势头。今年1—9月,全省返乡创业人员达1.71万人,创办各类企业5125个,投资金额54.2亿元,“一人创业,带动多人就业”的倍增效应逐步显现。四是协作增进。今年前9个月,苏南新增吸纳苏北劳动力24.67万人,南北对口交流11.1万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的82.2%和92.5%。通过对口挂钩交流实现转移就业的苏北农村劳动力累计达45.36万人,分别占苏北劳务输出和苏南吸纳苏北劳动力总量的11%和37.1%。五是收入增长。今年1—9月,全省农民人均劳务收入638.9元,同比增加93.3元,增长17.1%,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17%。这些成绩是在农民种粮热情高涨、企业用工成本上升和劳动力市场竞争更趋激烈的形势下取得的,确实来之不易。这无疑是各级党政组织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多重作用带来的工作成果。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十分清醒地看到当前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工作中的一个最为明显的焦点问题,这就是“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两种现象并存的矛盾已经更加突出。一方面是全省还有约500万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输出转移,另一方面又有许多用人单位招不到他们所需要的劳动力。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劳动力需求结构方面的因素,也有劳动者技能素质方面的原因;既有一些农民就业期望值过高的因素,也有一些企业工资待遇过低的原因。但主要原因还是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不能适应岗位需求,这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发展的现实而重大的制约因素,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措施,得力有效地加以解决。否则,不仅会影响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的持续健康发展,也会影响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甚至还会影响全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进程。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全省农村劳务输出工作表彰大会精神,坚持把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和农村劳务输出转移摆上同等重要和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创新求实的精神,研究新情况,定位新目标,探索新办法,谋求新成效,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提升工作水平。

二、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亟待强化,技能培训必须落实更加得力有效的工作措施

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工作,必须努力实现从数量扩张向数量和素质并重的转变,在实际工作中把输出转移与职业技能培训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前些年输出转移的工作重点,主要是想方设法把尽可能多的人送出去,重在以数量取胜。这一方针和做法在一定时期和阶段既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但随着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技能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广大农村劳动者对强化自身素质,从事技能性工作,提高收入水平的要求也更加迫切。这就要求我们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劳动力的输出转移工作中,不仅要关注数量,更要注重素质,更加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探索以培训促输出,以输出带培训,就业与培训有机结合,数量与素质相互促进的新模式。只有这样,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大力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传授专业技能,培训一批具备技术技能、符合企业需求的农村劳动者,既是新一轮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的增长点,也是这项工作的前景和后劲所在。我们必须按照“以需定培,长短结合、以短为主,就地转移培训与输出转移培训并重,职前培训与职中、职后培训并举”的方针,充分运用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法,采取更加得力有效的措施,全方位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显著提高全省农村劳务输出转移工作的整体水平。

一是坚持培训主体的多元化。充分利用乡镇劳动就业培训中心、成人教育中心校、农村广播电视学校等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发挥其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市场的优势,开展专门针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把培训重心下移到乡村基层。鼓励企业和社会各个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办面向农民的培训活动,全面推进对农民的岗前培训、上岗培训、在岗培训和转岗培训,切实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采取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培训项目招投标等市场化办法,引导各级各类培训机构发展适需对路的培训项目,在提高培训质量的同时,加快培训流速,扩大培训规模。充分发挥促进农村劳务输出培训省级补助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积极投身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开展适合农民、市场急需、就业稳定的工种和岗位培训,把各种扶持帮助的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农民身上。加大对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健全以省级就业培训基地为龙头,劳务输出定点培训基地为主体,各级各类农村成人教育中心和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为骨干,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补充,覆盖全省城乡,直接服务广大民众的就业培训网络。

二是坚持培训专业的品牌化。品牌就是信誉、就是市场、就是规模、就是效益。近年来,各地结合实际,依托当地优势产业和传统行业,陆续打造出“扬州新旧三把刀”、“里下河家政服务”、“江苏建筑铁军”等一大批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劳务品牌。如宿豫区依托“三来一加”工业项目,以厂代训,形成“缝纫村”、“玩具村”、“中国结村”等手工制作专业村。连云港市落实培训券制度,创出赣榆建筑、东海缝纫、灌云月嫂、灌南纺织等一批劳务输出品牌,扶持出黑林镇、大圈村等劳务输出专业乡、专业村。泰州市依托“春兰”企业龙头优势、传统技能优势、挂靠联合优势,开发出空调安装与维护、摩托车维修等十大培训品牌。仪征市紧贴市场需求,狠抓特色培训,逐步形成了浴池服务业、建筑装潢业、服装玩具业三大劳务品牌。实践证明,实施品牌战略,是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巩固和扩大农村劳务输出转移工作成果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加强协同,找到办法,在发挥现有教育培训资源作用的基础上,着力改造、完善一批教育培训机构,建设一批农村劳动力培训示范基地,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做精传统劳务品牌,同时加快形成一批新的优势专业和特色工种,创立一批新的劳务培训品牌。我们将按照省、市共建的办学思路,扶持建设一批省级就业培训基地开展特色培训,充分发挥其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

三是坚持培训方式的多样化。积极鼓励并大力扶持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订单”培训、“合同”培训,与用人单位建立经常性、紧密性协作关系,实施定向输出。鼓励支持苏北、苏中教育培训机构与苏南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办学,发挥苏北、苏中教育培训机构联接农村劳动力、苏南教育培训机构联接就业市场的优势,实现互惠互利、互补双赢。这方面的成功例证很多,如常州市与盐城市在开展劳动力对口挂钩交流中,积极创新培训思路,总结出贴近市场、订单培训,校企挂钩、定向培训,前所后校、联动培训,校校联手、基地培训,就业指导、岗前培训,企业为主、接续培训,政策扶持、“埋单”培训,社会关爱、夜校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南京市鼓楼区全面开展引导性培训、一般性培训和特殊技能培训“三创三结合三层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思路,所有这些都是实践中探索总结的有效做法,值得学习、借鉴和推广。我们还将认真总结和积极推广农村劳务输出“培训券”制度,让农民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培训时间和培训工种,提高广大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坚持把就业率作为考核培训机构、拨付培训补贴的重要依据,实现“输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输出”的良性循环。

四是坚持培训就业的一体化。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企业实际用工需要,合理设置培训专业。当前,要重点开展机械电子、缝纫服装、餐饮服务、电气电焊、建筑安装等市场急需工种的培训,尤其要针对不同群体,提供特色培训服务。对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初三、高三毕业生,组织参加“两后双百”培训,培训内容以精密机床、电脑操作、电气电焊等技术含量高的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工种和就业准入工种为主;对年龄较大、文化较低、家庭负担较重的农村中年妇女,组织参加服装缝纫、餐饮服务等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工种的培训;适应县(市、区)工业园和开发区用工需求大量增加的趋势,组织农民直接参加园区培训,进而实现园区就地就业。进一步开展技能岗位专项对接服务活动,通过信息沟通、岗位匹配、职业指导、对口培训、跟踪服务,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达到促进农民就业和满足企业需求的双重目的。充分发挥劳动保障部门的职能优势,对进城登记求职的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的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政策咨询等服务,实现农民工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和权益维护“三位一体”统筹安排,前后衔接,整体运作,不断提高转移就业的质量和效果。

三、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的组织化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就业主要有三大途径:一是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二是就地转移从事非农生产,主要是进入当地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或自主创业成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经营者;三是跨地区输出就业,主要是进入经济发达地区和城镇就业。这三条途径在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上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我省近几年的实践看,输出农村劳动力是主要形式,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我省农村劳务输出已经由快速增长阶段转入平稳增长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在始终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同时,坚持内转和外输并举的工作方针,统筹部署异地输出、就地就近转移和返乡创业工作,积极拓展输出转移新空间,形成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继续保持输出转移人数和劳务收入水平的双增长,确保到2010年如期实现500万农民大转移的战略目标。

一是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更加到位地发挥中介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把农民输出转移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全省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敞开大门向农民工开放,热忱周到地为进城务工农民免费提供就业信息和政策咨询,对求职登记的农民免费提供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大中城市的公共职介机构,应专设面向农民工的服务窗口或服务场所,集中为农民工提供与就业有关的各种服务。大力发展多种类型、多种所有制性质的职业中介机构,加快建立职业中介行业协会,以加强自律、规范发展。充分发挥各类劳务输出机构在提供务工信息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构建信息畅通、反应灵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劳动力市场。坚持一手抓市场建设、一手抓管理监督,通过法律、行政、社会舆论监督等手段强化市场监管,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活动,促进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加强对民办职业中介机构的规范管理,树立一批优秀民办中介机构的典型,进一步加强正面引导。在现有乡镇劳动保障所基础上,构造基层劳动就业服务平台,逐步形成城乡一体的多层次、网络化、综合性劳动力市场。大力实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镇镇通”工程,把信息网延伸到街道、社区和乡镇,实现省、市、县、乡实时联网,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依托信息网络和乡镇劳动保障所,加强社会资源整合,建立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和劳务需求信息库,使乡镇劳动保障所成为广大农民身边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中心。

二是加强劳务输出区域协作,更加显著地提高南北对接的实际成效。建立健全促进劳务协作的责任制体系,进一步加强输出地与输入地的对接,重在引导和促进用人单位、培训机构、服务组织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协调配合。倡导苏南市、县、区组织用人单位到对口地区举办各种招聘活动,为劳务协作搭建平台,畅通渠道。鼓励苏南、苏北地区采用合作办学、厂校挂钩等方式,将学校毕业生为主的新增农村劳动力优先纳入劳务协作交流范围。加强对口挂钩地区的实时联系,动态掌握外来劳动力总体状况,尤其是要全面了解对口地区输入农村劳动力在本地区务工的基本情况,更加深入地开展对外来劳动力的跟踪管理服务,提高劳务输出的稳定率。积极推进市场化运作,鼓励职业介绍机构联合农村职业培训基地,组建农村劳务输出联合体,实行用工信息、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和劳务输出的一体化服务,加快职业教育和劳务输出的产业化进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运作、规模化运营和一体化服务,进一步拓展劳务输出新空间。

三是坚持外输与内转并重,更加重视对农民就地创业和返乡创业的引导和扶持。随着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我们要与时俱进,把引导、支持农民就地转移、自主创业作为新的工作重点,积极营造优良环境,大力鼓励和吸引农民就地创业和外出农民返乡创业,促进更多的农民就地转移。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六放”要求,全面贯彻落实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象重视外来投资者一样重视就地创业、返乡创业的本地农村劳动者,给予同样的政策扶持,提供同样的宽松环境,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推动“民工潮”向“创业潮”的重大转变。

四是坚持依法维权,更加有效地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环境。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加快制定《江苏省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权益保护办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让广大用人单位和转移就业农民更加深入具体地了解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增强法律和政策观念,提高依法用工和依法维权的自觉性。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日常巡查和重点检查,加大对劳务中介机构、用工单位的执法监督,进一步健全举报投诉处理制度,畅通进城就业农民维权渠道,集中力量整治拖欠克扣工资、随意加班加点、劳动保护措施严重不到位等进城务工人员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及时认真地处理涉及进城就业农民的劳动争议案件,加快案件调解、仲裁速度,妥善化解劳务纠纷,切实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积极探索建立适合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帮助他们解决事关其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成为安居乐业的社会群体。

做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务输出转移工作的确意义重大,同时又任重道远。我们将以这次现场会为新的起点,深入学习领会并全面贯彻落实省领导的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协调小组的正确领导下,以更新的理念、更实的措施,把全省农村劳务输出转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全省农民技能素质的不断强化和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努力和更大贡献。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