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就业 > 就业动态 > 今日北京人的择业观

今日北京人的择业观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6-30 06:55:12 人浏览

导读:

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人才流动、铁饭碗、跳槽、砸三铁、第二职业、炒鱿鱼、一家两制、下岗、分流……流行语迅速的变幻伴随着人们工作领域观念的变化。时至90年代末,人们在择业问题上持何种态度呢?我们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使人们对这一问题有了基本的认识。这

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人才流动、铁饭碗、跳槽、砸三铁、第二职业、炒鱿鱼、一家两制、下岗、分流……流行语迅速的变幻伴随着人们工作领域观念的变化。时至90年代末,人们在择业问题上持何种态度呢?我们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使人们对这一问题有了基本的认识。

这项采用多阶段概率抽样的问题调查在北京城八区范围内共访问了796名北京成年居民。调查时间为1998年12月下旬。

在796名被访者中,有788人对他们现在的工作状况做出了回答,其中64.5%的人目前在业;接近10%的人曾经工作,现在处于待业、下岗状态;两成以上的人离退休,没有再工作;余下的5.1%的人尚未走上工作岗位。

八成流动者主动跳槽

对有过工作经验经历的748位被访者,我们询问了他们曾经在多少个单位工作。得到的739份有效答卷显示,接近六成的只在1个单位工作过;32.3%的被访者曾经在2—3个单位工作;而更换工作比较频繁,在4个以上单位工作过的人也占到9.3%。

在分析中我们发现,被访者受教育程度与其工作过的单位数有关。在有过工作经历的被访者中,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人有六成以上没有更换过工作单位,而具有较高学历的人这个比例则相应下降,尤其是具有大本以上学历的人有一半以下只在一个单位工作过。反之,学历较低的人中数次更换工作的人所占比例则相对不高。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由于具有较丰富的知识,则拥有更多的工作机会,且更重视工作是否适合自身发展,实现自身价值,所以他们之中多次更换工作的人的比例较大。

对曾经更换工作的被访者,我们又追问了他们是否出于主动而变换工作,292名回答了这一问题的跳槽者中,有62位是在被公司炒了鱿鱼后,迫不得已换了工作,近80%的人都是主动更换工作的。看来人们在改换工作时,已不仅仅满足于养家糊口了。

当提到“跳槽”这个词时,我们经常会把它同年轻人放在一起,认为年轻人不安于现状,跳槽对他们来说是常事儿。那么年龄和跳槽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呢?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年龄在30岁以下的曾更换单位的被访者中,主动跳槽的高达95%。在频繁跳槽的人群中,更是以年轻人为主,有16.3%的毛头小伙或黄毛丫头换过3个以上的工作。他们虽然工作年限很短,可是几乎人人炒过公司的鱿鱼。40岁以上的中年人对工作的态度则是求稳、保平安,他们参加工作的年头较长,却不愿主动换工作,至少不轻易换工作。39.1%的40岁以上曾更换工作的被访者并非出于自愿而变更了工作单位,31—40岁更换工作的被访者里也有三成以上不是主动更换工作的。这两个年龄阶级的人参加工作年限较长,因此分别有30.4%和50.7%的人主动更换了一次工作。

在主动更换单位的被访者中,19.2%的人在80年代以前第一次跳槽,他们可以被称作“跳槽一族”。而跳槽真正成为一种潮流则是90年代的事了,半数的人在这个时候才开始第一次主动更换工作。“公司不好,我们也可以炒公司”,这种意识此时才在人们的头脑里落户、成形。

收入是择业第一考虑,单位级别已是明日黄花

针对人们在选择工作单位时通常要考虑的因素,我们列出了16个条件分别考察了它们对被访者选择工作的重要程度,并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排序。收入高的工作成为人们的首选,其次是收入稳定,专业对口名列第三。与领导关系好、单位名气大和单位级别高这三项普遍不太受重视。

不惑之年重稳定

当我们把年龄因素考虑进去以后发现,在选择工作时,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所列条件的重视程度也不大一样。40岁以下的人最看重的是收入高,高薪对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41—50岁的人则把收入稳定放在了第一位,这也许是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已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而50岁以上的人呢,由于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对他们来说已是件困难的事,所以专业对口是他们最看重的。

30岁以下的年轻人除收入之外,其次看重的是能否发挥自己的才能,他们更希望趁着年轻力壮成就一番事业,即自我价值的实现。50岁以上的人则把福利好、有保障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他们会更多地考虑老年问题,筹划未来。

受教育程度与对收入的重视程度成反比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再从被访者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来看看对选择工作重视条件的影响。我们注意到高中及以下知识层次的人最重视的前三位的要素是相同的,且排位一样,依次是收入稳定,收入高和福利好、有保障。这些人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与他们偏低的知识水平密切联系。劳动力市场上竞争力的弱势地位使得他们求稳的心态占了上风,希望有个踏实、稳妥的工作。相反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对专业是否对口考虑得最多。他们在选择工作时更注重知识含量,希望学以致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第二职业明显降温

从事第二职业(兼职)曾引起人们广泛的争论。但争论归争论,那些从事第二职业的人照旧做着他们的事情。目前到底有多少人在从事第二职业,没有一个精确的统计数据,因为从事第二职业具有较大的隐蔽性。就我们这次调查的情况看,有13.7%的北京人从事过第二职业。而承认目前仍在做第二职业的人数比例就少多了,只有4.9%的人承认现在有第二职业。因此,有理由相信,从事过和目前仍在从事第二职业的人的比例会比他们实际回答的比例高一些。不过,我们可以认为,在今天,第二职业已远没有80年代红火。如果一个人在本职工作中能够发挥才能,同时又有不错的收入,谁会愿意影响自己在单位的发展前途呢!

调查还显示,文化程度对是否做过第二职业有明显的影响。文化程度越高的,从事第二职业的可能性相对越高。初中、高中、大专和大学文化程度群体从事过第二职业的比例分别为8.1%、11.5%、15.4%和22.7%。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