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就业 > 就业动态 > 招聘看房产,谁之过?

招聘看房产,谁之过?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6-30 04:17:22 人浏览

导读:

2009年冬季长三角联合师资招聘专场日前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举办。招聘会上,来自沪、浙、苏等多个省市的250多家教育单位,提供了2500余个岗位。记者在招聘会现场看到,除了学历、户籍等限制外,有些中学招聘时还综合考虑应聘者的房产问题,这难倒了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

  2009年冬季长三角联合师资招聘专场日前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举办。招聘会上,来自沪、浙、苏等多个省市的250多家教育单位,提供了2500余个岗位。记者在招聘会现场看到,除了学历、户籍等限制外,有些中学招聘时还综合考虑应聘者的房产问题,这难倒了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武汉晚报》

  故意抬高门槛有就业歧视之嫌

  中学招聘开出如此“另类”的招聘条件,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不合情理。倘若按照他们的逻辑,即所谓有房子的人就能安心工作,没房子的人不可能安心工作,这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在现实当中,朝秦暮楚、整天想着跳槽的往往是那些经济条件较好的老师,而一些生活并不宽裕的老师却常常能够安贫乐教。

  招聘单位嘴一张一闭,没房子的求职者就淘汰了,却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对于一个求职的大学生来说,究竟是先有房子,还是先有工作?高企的房价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人沦为“房奴”,有人说“高房价让80后成为无志的一代”,原因就是,即便在有工作的前提下,根据目前的买房时间表,一般人也要工作15年左右才能买得起房,何况连个工作的机会都没有。在情场上有句流行语叫“房子让男人走开”,在职场上莫非也要流行“房子让工作走开”?

  有人说,现在的就业不再是简单的依专业能力找职位,更多的是一个综合实力的比拼,而“综合实力”之中就包括求职者的家庭条件、经济条件等。大学生就业再紧张,那些“综合实力”比较强、有一定社会背景的人还是能够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面对这样一种现实,一些招聘单位更应该想办法降低就业门槛,为大学生们打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怎么能因房子问题把一些优秀的求职者挡在门外呢?这难免给人一种嫌贫爱富,趁火打劫的印象。

  故意抬高就业门槛,制造就业不公平,其实也是一种就业歧视行为,有悖于《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所倡导的公平就业精神。作为教育职能部门,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当下,不能光考虑自身需求,还应该多为大学生们充分就业创造条件。如果不是选择“雪中送炭”,至少也不应该往就业形势的“伤口上撒盐”。(李学人)

  招聘看房产缘于选择面增大

  把房子作为招聘的一项条件,尽管看上去苛刻和雷人,但正如律师所说的那样,招聘单位有按照自己需要制定应聘条件的权力,如果不违反法律法规,招聘单位在某些方面有所侧重,也确实没有太多可以指责的。正所谓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出现招聘涉及房子的事情,你尽管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冷笑话,却不必上纲上线做过度的解读。[page]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招聘来的人才,如果隔三岔五地跳槽,或者因为别的原因总是“心不在焉”,对于工作的开展确实很不利,尤其是重要部门的人才招聘,如果不能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人员流失如同走马灯一样,往往会带来难以想象的困难。或许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一些中学把房产作为一个条件提出,一定意义上是希望通过固定房产把人才留住,以维持中学教育质量的“稳定”。换句话说,某种程度上,也不过是一种“求稳”心态的反映。

  亚圣孟子曾说过:“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房子就是一种恒产,在当前房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很多人苦苦奋斗许多年才能有一套自己的住所,这期间所受的“蜗居”生活的烦恼和压力,难免会使人“分心”,影响到工作效率。

  事实上,把房产与招聘结合起来,并不是这些中学的创造性举措,很多高校的招聘也是以房子或者安家费作为条件广招贤才。例如对于长江学者、优秀博士生的待遇中,往往就少不了有房子的描述。一些中学为挖好老师,也不惜以住房相诱惑。而如今,招聘要求固定房产,不仅是出于保证工作效率的需要,更是减轻本身财政负担的一种需要,有助于学校解决“后顾之忧”。

  随着高校毕业生日益增多,可选择面越来越大。对于中学来说,如果专业和能力匹配,并且有房产,不用为房子的事情发愁,这样的人才当然是更为有利的选择。因而,从有利于自身的角度,制定有房产的条件并不奇怪。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