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仲裁 > 劳动仲裁程序 > 劳动仲裁调解书不执行的后果

劳动仲裁调解书不执行的后果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9-10 02:47:58 人浏览

导读:

劳动纠纷的解决是需要优先经过劳动仲裁解决的,一般劳动仲裁的解决是会发放相应的劳动仲裁调解书的,对于这个调解书是必须要进行执行的。下面就让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劳动仲裁调解书不执行的后果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劳动纠纷的解决是需要优先经过劳动仲裁解决的,一般劳动仲裁的解决是会发放相应的劳动仲裁调解书的,对于这个调解书是必须要进行执行的。下面就让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劳动仲裁调解书不执行的后果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劳动仲裁调解书不执行的后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争议处理条例》第28条、30条和31条规定,仲裁庭进行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根据协议内容制作调解书,调解书自送达当事人之日起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对仲裁裁决在15日内不起诉,期满后裁决书即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对具有法律效力的调解书和裁决书,应当依照规定严格履行。一方当事人逾期不执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执行程序办理。在执行中,对于企业拒绝给职工安排工作并且不发工资或者不给福利待遇的。人民法院可按《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通知银行或信用社扣划应付的工资和应享受的福利待遇,必要时可责令企业赔偿该职工的实际经济损失。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诉讼当事人问题的批复》(法[经]复[1988]50号)规定,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仲裁裁决,向人民法院起诉,争议的双方仍然是企业与职工。双方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和诉讼地位上是平等的。此类案件不是行政案件。人民法院在审理时,应以争议的双方为诉讼当事人,不应把仲裁委员会列为被告。

  二、劳动仲裁调解书的法律效力

  (1)使仲裁程序终结。调解书一经生效,仲裁程序即告结束,仲裁机构便不再对该案进行审理。这是调解书在程序上的法律后果。

  (2)纠纷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被确定。这是调解书在实体上的法律后果。

  (3)当事人不得再行申请仲裁或起诉。调解书的生效表明当事人已接受仲裁机构的裁决结果,依一裁终局原则,当事人不得再以同一事实和理由重新申请仲裁或向法院起诉。

  (4)任何机关或组织都要在重新处理该案方面受调解书约束。也就是说,对于仲裁机构出具了调解书的争议,任何机关或组织都不得再做处理。这也是一裁终局原则的要求。

  (5)其是强制执行的依据。具有给付内容的调解书生效后,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调解书所确定的义务,对方当事人有权根据调解书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三、劳动仲裁需要材料

  劳动仲裁需要的材料,我们可以归纳为三类不同的人申请劳动仲裁需要的材料也不同:

  第一类、申请人是员工的,请提交下列材料:

  (1)劳动仲裁申请书(详细陈述申请事项事实理由,一式两份或按被申请人人数提供;

  (2)申请人身份证明及复印件;

  (3)有委托代理人的,需当面签定并提交《授权委托书》,注明委托事项,同时提交受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如委托人的代理人是律师事务所派出的执业律师,应提供执业律师的证件复印件:如委托人的代理人是公民,应提供与委托人签订的不收费代理协议书,以及代理人和委托人之间的关系的法律资料;

  (4)被申请人工商注册信息资料;

  (5)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证明材料包括:劳动合同、暂住证、工作证、厂牌、工卡、工资表(单)、入职登记表、押金收据、以及被处罚凭证和被开除、除名、辞退、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通知或证书等)。申请人提交证明材料时,应附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审核后退回原件;

  (6)《提交证据材料清单》一式两份;

  第二类、申请人属集体争议的,请提交如下材料:除提交第一类(1)至(6)项资料外,申请人需推荐3或5名员工代表,并提交员工代表名单以及全体员工签名表,其中属欠薪的集体争议案件,申请人还需提交用人单位拖欠员工工资的人员名单和拖欠余额表。

  第三类、申请人是用人单位的,请提交下列材料:

  (1)被申请人身份证明复印件;

  (2)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与第一类第(6)项要求相同);

  (3)《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4)《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

  (5)有委托代理人的,需提交《授权委托书》(注明委托事项)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复印件;

  (6)《提交证明材料清单》(一式两份)。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劳动仲裁调解书不执行的后果的全部内容。劳动仲裁的调解书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我们必须要进行执行的。如果你还有更多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的相关律师,他们会为你做出专业的解答。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