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法动态 > GUCCI虐待员工 岂能关门自查?

GUCCI虐待员工 岂能关门自查?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6-05 15:57:06 人浏览

导读:

今年9月,5名曾经在深圳GUCCI旗舰店工作的离职员工在网络上发表公开信,指责公司以苛刻规定虐待员工,其中很多规定无视员工的生理需求,甚至曾导致孕妇流产,还“不止一例”。GUCCI方面日前对此回应称,公司目前正在调查,将尽快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妥善处理。(10月9日《

今年9月,5名曾经在深圳GUCCI旗舰店工作的离职员工在网络上发表公开信,指责公司以苛刻规定虐待员工,其中很多规定无视员工的生理需求,甚至曾导致孕妇流产,还“不止一例”。GUCCI方面日前对此回应称,公司目前正在调查,将尽快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妥善处理。(10月9日《西安晚报》)

  作为意大利奢侈品牌的GUCCI深圳旗舰店竟然以苛刻规定虐待员工,导致孕妇流产,还“不止一例”。其被指“血汗工厂”并不为过。尽管GUCCI方面回应称公司正在调查,将采取必要措施妥善处理。但是记者获悉,“血汗工厂”事件被曝光后,GUCCI告诫员工防备媒体“套话”。GUCCI千方百计捂盖子,拒绝舆论监督,他们自查自纠,能否查出个子丑寅卯,要打一个问号。

  其实,GUCCI并非初次被指为“血汗工厂”。早在2008年2月,美国《洛杉矶时报》曾报道,包括GUCCI在内的数个奢侈品牌在意大利托斯卡纳的工厂中雇佣了大量中国劳工,仅向他们支付极低的工资,且工作环境十分恶劣。不仅意大利奢侈品牌被质疑。今年7月,美国劳工组织发布报告称,苹果、耐克等全球知名科技公司在中国建立起“血汗工厂”网络。美国舆论界最具影响力的三大刊之一-《新闻周刊》也曾指责美国公司是“伪君子”。批评他们把就业岗位转移到中国以便利用血汗工厂剥削廉价劳动力。

  还有报道说,工人严重超时加班、使用童工的代加工企业,越来越脱离跨国企业的采购视野。年销售总额达1470亿美元的12家跨国采购商在深圳参加买家专场采购会时公开表示,对于使用童工、严重超时加班的工厂,将拒绝其作为供应商的资格。欧美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企业一旦采购血汗工厂的产品,可能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离职员工曝光也好,跨国企业拒绝合作也好,美国新闻周刊公开指责也罢,既是对那些在华血汗工厂的警告,也是在间接为血汗工厂的员工维权。如果更多员工站出来谴责血汗工厂,如果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与媒体多起来,血汗工厂不从根本上改变“血汗政策” ,其生存空间势必越来越小。

  然而,令人伤感的是,国外品牌在中国建立“血汗工厂”并非由中国劳动部门与工会曝光,多由离职员工揭露与外国劳工组织、媒体曝光。我感觉离职员工揭露血汗工厂既是一堂维权课,也是一堂讽刺课。加强劳动保护、不超时加班、尊重员工权利,法律法规早有规定,企业违规就应受到法律的制裁。然而时至今日,全球知名品牌仍无视社会责任与员工权利,在中国发展“血汗工厂”网络,这是员工的不幸,也是职能部门与法律的悲哀。

  虽说血汗工厂的产生与劳动者维权意识不够有关。但是,就业形势严峻,员工与企业之间权利地位普遍不对称。劳动者为了保住饭碗,明知用人单位侵权,也不敢吭声。因为他们在强势的老板面前根本没有话语权,他们显得很无奈。但是法律不能无奈,劳动部门不该无奈。平心而论,劳动部门也提醒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比如,每逢节假日,劳动部门就公布节假日加班工资计算公司,提醒调休不能替代加班工资云云。但是这种提醒往往只是说说而已,较少动真格为劳动者撑腰,并没有对血汗工厂形成威慑。更重要的是,在“有奶便是娘”的招商语境下,不少地方过分关注经济指标、政绩要素,而忽略了资方的“血汗”本性。导致某些血汗工厂在中国某些地方找到了生存的乐土,甚至得到了超国民待遇的庇护。

  因此,不仅陷入“血汗门”的知名企业要反思,更多侵犯员工权益的企业要反思,员工自身要增强维权意识,不能任由血汗工厂欺负。相关职能部门更应有所反思与行动。一方面政府部门要严格落实法律法规,对血汗工厂严格问责,加大企业违法成本。让他们出于违法成本考虑,不敢把利润建立在“血汗”的基础上,同时要提高企业工会的地位,保证工会的独立性,让员工有底气与平台向血汗工厂说“不”。更关键的是,地方政府不能犯“有奶便是娘”的亲资病,连美国新闻刊物都指责血汗工厂虚伪,我们没有理由躺在招商政绩沙发上沾沾自喜。(胡艺 四川新闻网太阳鸟时评)

  延伸阅读:工伤认定 职业病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