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法动态 > 网店“返利”猫腻涉侵权

网店“返利”猫腻涉侵权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6-04 23:58:58 人浏览

导读: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上购物已成为一种流行的消费方式。为了吸引客户和促销,许多网店纷纷推出了购物返利的经营模式,即只要购买其商品或购买商品达到一定数额,便给予消费者多少个百分点的奖励。然而一些不良网店也玩起了返利猫腻。商家找借口推脱猫腻有4猫腻一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上购物已成为一种流行的消费方式。为了吸引客户和促销,许多网店纷纷推出了购物返利的经营模式,即只要购买其商品或购买商品达到一定数额,便给予消费者多少个百分点的奖励。然而一些不良网店也玩起了返利猫腻。

商家找借口推脱 猫腻有4

  猫腻一:拖延兑现时间。杨鸯于2011年3月3日从一家网店购买了价值3800元的商品。但就承诺的380元返利,网店却一直没给。虽经杨鸯几次催收,网店仍是一拖再拖,遥遥无期。导致至少已经增加杨鸯的时间成本并浪费精力。

  猫腻二:返还金额缩水。2011年3月19日,刘颖在一家购物网店消费了168元。但就当初言明的返利10%,网店却表示因其资金周转出现意外,只能给刘颖5%,即8.4元,而且至少必须凑足10元返利金额以后才有资格申请兑现。

  猫腻三:借故拒不兑现。2011年4月5日,康琳从一家网店购得一只价值386元的料理机。后因发现存在破损,曾经要求网店换货。而网店在换货后,却借机以给康琳换货增加了其经营成本为由,拒绝兑现此前返利15%的承诺。

  猫腻四:返利条件苛刻。2011年4月27日,陈娟见一家网店宣称返利50%,遂下了一个价值1980元的购物订单。但事后网店却以行使最终解释权的名义表示,只有陈娟组织10人以上的团购,且总金额达10000元以上才能获得该返利。

消费者依法维权 方法有3

  以上四个案例,在网购返利猫腻中颇具代表性。那么,消费者该如何维权呢?主要可从以下三方面择一为之:

  1、从民法角度上看,购物返利是一种附条件的民事行为,即网店返利的前提是消费者购物,消费者一旦购物便属于条件成就。《民法通则》第62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附条件,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在符合所附条件时生效。”也就是说,消费者有权要求网店兑现。

  2、从合同的角度看,消费者依约购物,网店同意返利,彼此之间已经形成一个合同。《合同法》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值得提醒的是,消费者与网店的约定至少必须明确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返利的条件与标准;返利的期限与方式;违约责任。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时,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可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履行期限不明确的,消费者可以随时要求履行,但应当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履行费用的负担不明确的,由网店一方负担。

  3、从消费者权益保护角度看,鉴于网店具有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真实信息,不得作引人误解虚假宣传的义务,决定了网店“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属欺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鉴于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中已明确类似“本公司拥有最终解释权”的条款违法,并作出了处罚规定,决定了网店不得以此为自己辩解。

阅读延伸:劳动保障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