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法动态 > 本田“罢工门”三大拷问

本田“罢工门”三大拷问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6-04 22:02:23 人浏览

导读:

劳资矛盾之争,不管结局是以罢工来宣告员工维权的胜利,还是在不罢工协议上画押宣告企业股东利益最大化,到头来不过是两败俱伤当下,本田罢工门的两名带头工人已被辞退,且没有获得除工资之外的任何补偿。与此同时,劳资双方的僵局仍在持续,本田日产值损失或达2.4亿

劳资矛盾之争,不管结局是以罢工来宣告员工维权的胜利,还是在“不罢工协议”上画押宣告企业股东利益最大化,到头来不过是“两败俱伤”

  当下,本田“罢工门”的两名带头工人已被辞退,且没有获得除工资之外的任何补偿。与此同时,劳资双方的僵局仍在持续,本田日产值损失或达2.4亿元的损失还在扩大。

  劳资矛盾之争,不管结局是以罢工来宣告员工维权的胜利,还是在“不罢工协议”上画押宣告企业股东利益最大化,到头来不过是“两败俱伤”,同时,也为矛盾的再次激化埋下隐患。本次本田劳工罢工,也带来三大拷问:

  拷问1:收入赶不上GDP增长?

  一份来自南海本田I级员工的工资条显示,基本工资(675元)+职能工资(340元)+各类补贴(495元),总共1510元,支配收入实为1211元。

  与之对比,公司另一个20多岁的日本支援者曾自称每月工资有5万元人民币,这还不包括补贴和福利。二者工资相差将近50倍。

  来自罢工工人“把薪酬提升到2000元到2500元,不低于其他同类企业的工人薪水”的呼声,以及事后将此次罢工的导火索归咎为“同工不同酬”的评论,实际上并不十分准确。“同工不同酬”意指在同一地区同等生活水平前体现,同工种的职工由于“合同工”、“正式工”用工身份的差别,获得非同等的薪酬待遇。因此,对于日本员工的高额工资基准尚无需评断,罢工事件真正拷问的,乃以这张工资单为缩影的中国基层劳工惨淡的薪酬状况。

  劳工收入赶不上GDP的增长,联系近期同处于舆论浪尖的富士康“跳楼门”,实为当下中国劳工的普遍状况,尽管提薪的呼声始终不断,但本田方面24日给出的加薪55元的补贴方案,也绝非个例,可谓是对渴望“体面劳动”的普通劳动者作出其价值的再次稀释。

  更为关键的是,“血汗工厂”的称谓,在与薪酬相关的法律政策正式出台前,只能算作一个劳工排遣怨愤的虚词。有学者表示,在此时间之后,如若一套可以明确例如“劳动收入不能低于地方人均GDP的一个百分比”、 “不能低于相关企业成本的比重”的条例可以及时出台,才能确保此次罢工事件的潜在意义得以彰显,同时,也可确保整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拷问2:劳资博弈中对话机制何在?

  如果说薪酬过低导致此事件罢工第一波的爆发,那么罢工第二波爆发源自首次增薪方案的公布。

  “这个提薪方案是怎么出台的?”员工没有参与谈判,没有看到公司高层,没有看到政府官员,也没有看到工会。看到的,唯有一张厂方勒令画押的“不罢工协议”。由于与预期差距太大,本田员工由对薪酬的不满,演变为对公司增薪体系的异议与失望。

  事实上,劳资矛盾之争伴随企业的诞生便长期存在,2005年一幅“要求享有同等待遇”的标语也是被西门子公司的员工赫然张贴在公司门口。不过此事件所暴露出的,则是劳资博弈中的对话机构——工会机制的缺失,注定谈判主体双方的不平等,矛盾点在短期内依旧无法调和。

  对于工会存在的意义,中西方所持观点差别很大。从企业所有者利益角度,企业存在的价值就是为股东创造最大的财富,而不是员工的“福利院”,但是西方企业为何惧怕工会?伴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兴起,西方企业恰恰是意识到在双方从对立、斗争直至僵持的长期恶性循环中,如果劳资双方一开始就采取合作的态度,获利的终归还是企业。

  聚焦于此事件,如果本田方面一开始就在工会调和下,将薪水提升300元-400元的幅度,事态也不会演化至当下的尴尬

  拷问3:另一场“苍狼文化”的终结?

  明基董事长李焜耀在《苍狼终将消失》一文中,将台湾的代工制造业营运模态比喻成“苍狼文化”,直言这种扭曲的主流价值方向,以及斯巴达式的军事管理模式,正在面临来自中国劳工成本上升、人口红利消失得质疑与反思。

  掠夺式的财富创造法则不可持续,近期两桩发生于中国大陆的劳工事件,一桩在深圳,一桩在广东,同样在警示这种中国代工模式下,员工或扭曲或觉醒的事实。步随欧美在台湾播植的电子代工文化行将终结,日商在中国大陆播植的汽车零部件代工文化,也在面临日悉严峻的挑战。

  “海外汽车企业们就是希望中国沦为其代工基地,不希望中国汽车在核心零部件上具有竞争力。”正如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常务理事周世俭针曾经所言,中国汽车零部件的代工文化正在对这种技术、资金两头在外、充当廉价劳动力兼消费者的模式日感厌倦。

  企业最终还是应该回归到人的原点,在企业、股东、员工之间寻求最大的利益平衡点。本田公司若不将此点考虑在内,或许终归将无奈步随其他前辈企业,将劳动力转移至成本更低的国家,而这无疑意味着其将在物流、贸易上增加成本。

阅读延伸:劳动法全文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