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法动态 > 马红漫:“富士康悖论”背后的痼疾

马红漫:“富士康悖论”背后的痼疾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6-04 07:23:17 人浏览

导读:

员工跳楼阴霾虽然让富士康成为舆论的众矢之的,但其日常经营却毫发无损,不仅如此,据报道,在富士康近日的招聘中,上千名年轻的应聘者在门外排起了长队,几根隔离绳索一直拉到了20米外的马路边。在跨国公司高调谈论社会责任之时,其在华的代工厂却成为“血汗工厂”的

  员工跳楼阴霾虽然让富士康成为舆论的众矢之的,但其日常经营却毫发无损,不仅如此,据报道,在富士康近日的招聘中,上千名年轻的应聘者在门外排起了长队,几根隔离绳索一直拉到了20米外的马路边。

  在跨国公司高调谈论社会责任之时,其在华的代工厂却成为“血汗工厂”的典型代表,这样的反差颇具讽刺意味。更让人感到遗憾的是,虽然富士康等代工厂问题频出,但是务工者仍然对其趋之若鹜。这样的悖论背后,并非表明国内务工者缺乏辨识能力,其实反衬出的是国内其他企业用工环境更加恶劣。应当看到的是,我们与其一味去指责跨国公司的“道义虚伪”,不如认真地审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顽疾,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内务工者的整体弱势地位。

  廉价劳动力供给充足就应当被资本盘剥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富士康员工向媒体坦言, “我们生产的是全世界最好的产品,但是却拿着差不多最低的待遇。”“如果不加班,每个月的工资都不够花。”然而,这样的评价却没有浇灭后来者的应聘热情。调查显示,其中的原因是“富士康能按时发工资,福利和工厂环境好点”。以此观之,其他的招工企业居然连按时发放工资都无法保障,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法律底限未能得到遵守,由此才会使得富士康具备了明显的“比较优势”。

  客观而言,在代工厂对劳动力“压榨”的背后有其生存考虑。一直以来,跨国公司在履行社会责任问题上表现出高姿态。此前有媒体报道,数十家跨国采购巨头曾异口同声地表示,对于使用童工、严重超时加班的工厂,将拒绝其作为供应商的资格。然而现实情况却是,跨国公司凭借市场强势坚持刚性的采购价格,代工厂为了生存不得不尽力压缩各项开支。在中国廉价劳动力供给充足的背景下,降低劳动力成本成为代工厂的首选。工资没有保障才会由此而来,按时发工资才会成为企业的“竞争力”。

  跨国公司绝非天然的“慈善家”,代工厂也只有具备了议价能力,才能够赢得安全获利的空间,进而有可能顾及到企业文化构建和员工利益。在这一方面,“可以按时发放工资”的富士康确实已走在许多企业的前列,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专利技术。其厂区内有游泳池、足球场、网吧等休闲活动的场所供员工免费使用。且不论忙于加班的员工能否真正享受到这一福利,单就这一形式而言已算是一种意识的进步了。

  但这个“进步”远远不够,中国需要更多超越富士康的企业。遍布珠三角的加工制造业不仅需要解决“按时发工资”的问题,还需要解决基本的员工福利待遇问题,甚至必须要建立起长期的员工利益保障机制。富士康以其尴尬的反例表明,目前这方面的体制建设空缺到了何种地步。

  需要努力的内容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法制规范问题。改革开放至今已有三十年余,如果当下法律依然无法保证工人工资的及时到账,那么就意味着最基本的法律规范没有得到落实,市场经济本身的制度成效显然也是大打折扣。因此,法律执行的缺失才是问题工厂频出的要害所在。此外,除了加强外在监管,有关部门还要着力提升制造加工企业的竞争力,是为对市场化手段的修正。当然,类似富士康的市场地位并非朝夕间能够建立,在不干扰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发挥的前提下,政府有的放矢地扶持有助于加速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改变目前制造企业低端竞争的局面。届时,摆脱生存之忧的企业将拥有做大做强的自信,在员工待遇方面也将会有相应的科学设计。

  务工者蜂拥选择“问题工厂”富士康,其本质是我国低端制造业痼疾依旧。只有真正落实法律规范并提升企业竞争力,才能够重塑中国企业的市场形象与地位。到那时,“问题工厂”才能够不复存在,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才算是真正完善。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