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法动态 > 评论:不能让“招而不聘”招摇过市

评论:不能让“招而不聘”招摇过市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6-04 06:54:19 人浏览

导读:

就业关乎人的尊严。企业招而不聘,对大学生甚是不公。辗转多个招聘会、招而不聘,说小了是企业诚信缺失,说大了则是欺骗行径。眼下正是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时候,然而近日有记者在上海调查发现,在不少招聘会上,有一些企业拿着虚设的岗位信息“招而不聘”,借招聘的名
就业关乎人的尊严。企业招而不聘,对大学生甚是不公。辗转多个招聘会、招而不聘,说小了是企业诚信缺失,说大了则是欺骗行径。

眼下正是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时候,然而近日有记者在上海调查发现,在不少招聘会上,有一些企业拿着虚设的岗位信息“招而不聘”,借招聘的名义做宣传或者“响应政府号召”,走过场赚补贴。

其实放眼全国,类似招而不聘的企业在很多招聘会上都曾有。特别是当前就业形势吃紧,“招而不聘”大有成为潜规则之势。上个月广州举行的两场专场招聘会,意外遇到冷场,进场揾工的毕业生人数创下专场招聘会的新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招聘会只是“见面会”,一些招聘单位只是“来这里看看有多少人应聘”而已。

企业招而不聘,对大学生甚是不公。想想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成本投入已是相当之高,有的不远千里参加异地招聘会,光路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可是换来的却是白忙活,甚至无形中成了招聘企业的宣传工具,这种招而不聘一方面打击的是大学生就业信心,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就业市场信息管理的不完善。

就业关乎人的尊严。企业招而不聘,首先是对求职者缺乏应有的尊重。求职者和招聘企业是本着平等原则双向选择的,但由于就业岗位有限,导致了供需比例的失衡,使得招聘企业成了买方市场。这种强势地位让他们丧失了对求职大学生起码的人格尊重,招不招人、到底招多少人,故意弄得很神秘,面对求职者,有的干脆三言两语就打发掉,这种高高在上的招聘心理与其说是在招聘,倒不如说是在摆谱。

而那些辗转多个招聘会,明明发布岗位信息、就是招而不聘的企业,说小了是企业诚信的缺失,说大了则是欺骗行径。倘若利用招聘会走过场赚取政府补贴,则更有欺诈之嫌疑。对这些企业,应该对其进行追责,或者将其列入信用“黑名单”,或者由有关部门对其欺诈补贴行为进行严惩。

当然,对于企业招而不聘的潜规则,我们还有必要予以反思:在就业市场信息管理上还存在着哪些漏洞?如何来打破招而不聘的潜规则?招聘企业手中持有大量的大学生求职信息,这些信息都存在着泄漏以及被贩卖的可能。招聘企业收到求职者信息后该如何处理,显然还是一个空白。以上海为例,2003年上海市颁布规定,要求招聘企业应如实公布拟聘用人才的岗位等信息,不得虚假宣传,对提供求职资料的应聘者,应在招聘会后一个月内答复。但由于缺乏具体的惩戒措施,规定执行起来大打折扣。这也是一个提醒:招聘会不在大而多,而要尽量做到招聘信息的公开透明。

而要打破招而不聘的潜规则,一方面有赖有关部门加大对企业招聘信息的监管,另一方面则需要让招聘会真正起到招聘的作用。国企缺席招聘会就是很好的说明。当大部分优势就业岗位被内部消化、绝缘市场后,招聘企业招而不聘也就有了充分的理由。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