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法动态 > 人力资源机构逾两万家 帮助3625万人次找到工作

人力资源机构逾两万家 帮助3625万人次找到工作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6-03 11:51:30 人浏览

导读:

记者从近日举办的中国人力资源服务30年高峰论坛上获悉,截至去年底,中国已有各类人力资源机构27368家,从业人员近15万人,人才服务业总营业收入超过500亿人民币。30年来,中国各级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帮助3625万人次找到了工作或转换了工作岗位。在《中国人力资源服

  记者从近日举办的中国人力资源服务30年高峰论坛上获悉,截至去年底,中国已有各类人力资源机构27368家,从业人员近15万人,人才服务业总营业收入超过500亿人民币。30年来,中国各级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帮助3625万人次找到了工作或转换了工作岗位。

  在《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30年发展报告》中,每一组数字带来的变化都让人感叹这个行业的成长速度。

  回到成绩的起点,1979年11月,FESCO(北京外企服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向外商派出了第一名中国雇员,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在摸索中迈出了第一步。

  一张桌子,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口,小贩叫卖式地喊着宣传。谁能想象,中国的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诞生在这样的工作方式中。如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信息化、现代化的工作方式,在IT的开发利用中,有着可实现直接针对企业客户和员工的信息速递、个人信息查询、在线招聘、问题答疑、增值服务的专业官方网站纷纷建立,有的企业还成立了专业化的呼叫中心,单是在北京注册的人才网站就已近200个。

  从最初司机、秘书人才的派遣到培训、咨询等全方位服务的提供,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人才服务内容不断扩展。截至去年底,中国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为666万家用人单位提供覆盖人事行政、员工福利、人才招聘、员工关系、财务外包等多领域的人力资源服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市场司司长毕雪融表示,中国的人力资源在提升经济环境、促进社会就业和人才有序流动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2008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白皮书》显示,中国目前人才跨区域流动加快,人才租赁等新招聘模式凸显,人力资源服务市场结构发生变化,服务外包已成为今后重要发展趋势。不可忽视的是,中国的人力资源服务业还面临着行业总体实力不强、业态规模偏小、机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委员会副主任刘建辉介绍,在欧美,已经有85%左右的企业选择人力资源服务外包,而在中国,这个数字才将近6%,行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还很薄弱。

  对于未来中国本土人力资源外包市场年增长率20%的增长诱惑以及中国资本的出海要求,一些计划也在布局。FESCO董事总经理王一谔介绍,随着区域间人才流动的加速以及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需要,公司将通过在IT领域的深耕进一步扩大服务的内容和产业链的延伸,并考虑通过与跨国人力资源公司合作,参与全球人力资源市场的竞争。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