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法动态 > 忧患意识推动党建设改革创新

忧患意识推动党建设改革创新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6-01 18:39:49 人浏览

导读: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四中全会要求全党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长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这种忧患意识,改革创新意识,贯穿于全会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四中全会要求全党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长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这种忧患意识,改革创新意识,贯穿于全会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

  党的建设是否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可以说,党的建设总体上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适应,否则党就不可能领导改革开放走向成功。这是最基本的判断。但是,也的确存在不少问题。如果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党的自身建设的改革创新与社会环境变化、与时代的新要求相比,还存在着社会环境变化与党的建设改革不到位的矛盾。这种矛盾具体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一是群众基础变化与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转变不到位的矛盾。中国共产党执政60年来,群众基础历经几代人变化,已经不完全同于执政初期和改革开放之前。在这种背景下,党对非党群众的领导方式,以传统的强制性的、行政权力为主的领导方式就难以获得社会认同,有的事件就是因领导方式执政方式不当而成为导火索的。面对新问题新情况,需要各级党组织从观念,到决策方式、工作方式有一个较大转变,真正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学会以民主的方式、法制的方式、以人为本的方式与群众打交道。

  二是社会深层次矛盾与党内深层次矛盾相互交织。当下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增多。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化问题较为突出,不同阶层之间互信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公权力运作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党风廉政问题,使得公权力与民众之间良性互动不足。事实上,确有权力部门成为多元利益格局中的一元,导致某些地方民众对公权力不信任,干群关系在某些地方时有冲突。当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一些并非罕见的普通事件就能够引发群体性事件,如瓮安、孟连等事件即如此。党的建设的改革创新直接关系到公权力的运作方式,关系到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动。

  三是自下而上的民主诉求与党内民主制度创新不足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民公社的解体而出现了村民自治,后逐步演进为基层党组织直接选举,由此又进一步激发了党员的民主权利意识。在基层,民主决策涌现出新做法,但从普遍性来讲,从宏观层面来讲,现有的决策制度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在不止一个地方,社会民众对于某些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有不同意见但缺少沟通渠道、平台,最终以“集体散步”、设置专门网页发表不同意见等形式,表达了对与自身相关的公共事务的强烈关注。近些年来,对于这种诉求,人大、政府决策方式有所改变,如《物权法》、《劳动法》的制定,体现出真正的民意。作为党内决策,更应以民主的决策机制走在时代前列。[page]

  四是基层社会变化与党的基层组织功能转换不到位的矛盾。30年来,基层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动。大量的群众由传统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党员也游走于不同所有制经济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大量的民间组织也涌现于社会之中。基层党组织从改革开放伊始,就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在那些不能使用行政权力的领域、地方,以服务的方式凝聚人心,以民主与法制的方式开展工作。基层组织唯有以推动科学发展为重心才能获得执政的社会基础,唯有把自己的功能放在服务上才能为党争取执政基础。当然,各地基层组织发展不平衡,有的创造了出色的业绩,也有的与时代要求有较大差距。

  五是信息流通方式变化与党内沟通方式转变不适应的矛盾。在高科技时代,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使信息流通的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一个信息刹那间就可传遍全球。而党内沟通在大多数情况下依然延续过去的方式,一级一级、一层一层往下传达上级指示,并通过同一渠道向上反馈基层情况。这一过程中,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制度渠道“肠梗阻”。同时,某些突发事件,在短瞬间就在全社会传播开来,而我们的组织的管道反应迟缓。如果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方便快捷地实现党内各层级之间的沟通,实现党员与领导者之间的沟通,信息共享,既有利于党内信息的沟通,又有利于党员参与决策、参与监督,也有利于突发事件的处理。

  六是党内关系复杂化与党建制度创新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党内关系系指构成党组织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结。党员与组织之间、各部分组织之间、组织制度、工作制度之间,都存在如何联结才能高效、有序运转的问题。而党内关系中,最为复杂的是人。党员社会身份复杂化,党员的基本政治理念可以大致相同,但个体利益诉求和个体价值取向并非完全一致,党内如何进行整合才能在保持共有目标之下尊重党员个人诉求?党组织不是村民自治委员会,也不是国家机构,党内权力如何架构才能既有权力制衡又相互协调?党内民主在组织内部究竟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等等,都需要从宏观层面解决党的建设制度创新问题。

  正如《决定》所说:“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环境总是在变化的,只有认真分析党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寻求解决问题的出路。

  在改革创新中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实现党建目标

[page]

  既有忧患意识,就需要改革创新。改革创新的方向,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

  所谓科学是对事物的本质联系的反映,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反映。用在党的建设上,无非是指党的建设符合执政党建设规律,适应社会发展规律。

  一是以改革创新保证党的思想理论的科学性。没有改革创新精神,就没有党的思想理论的发展。这里,改革创新精神与科学精神是统一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的思想路线,也是上述两种精神的统一。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归根结底,无非就是要使党通过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升素质与能力,在学习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达到与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目的。思想理论的创新性与科学性,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统一。

  二是以改革创新保证党的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制度的科学性是党组织健康有序运转的保障,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的大政策不因人的素质变化而改变,不因人的注意力转移而转移的保障,也是党内政治生活民主、有序、生动活泼的保障。党组织历来就有制度,但制度本身的科学水平却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发展的。

  三是以改革创新保证工作方式、活动方式的科学性。党的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从来都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灵活多样的。中国共产党的传统优势之一,就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主动地提出党的工作方式的转变问题。可以说,对于最具工具性作用的工作方式活动方式问题,党组织历来都是重视其创新的。近些年来,一些地方的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活动方式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意识逐渐加深,开始以公开透明、法制化方式与群众打交道,以服务的精神做群众工作。特别是在社区党组织、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已经与体制内党组织的活动方式有很大不同,其基本方式以民主协商为主,以强化组织的服务功能为主,以灵活、业余、多样的方式开展工作。但党的工作方式的创新并不平衡,特别是与群众打交道时,有的地方在不该用行政权力的时候滥用权力,在需要用新方式新手段的时候不会运用新方式,因此,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以达到与群众需求、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