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用人单位 > 劳动纠纷 > 劳动纠纷开庭后多久出判决结果

劳动纠纷开庭后多久出判决结果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9-20 07:42:01 人浏览

导读:

劳动者和用工方的纠纷是一个存在范围较广的纠纷,劳动者往往处于弱势方,很多的案件都需要上法庭,那么劳动纠纷开庭后多久出判决结果呢,答案是最快当庭就可以出结果,接下来由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劳动纠纷开庭后多久出判决结果的详细知识,希望帮助到大家。

  劳动者和用工方的纠纷是一个存在范围较广的纠纷,劳动者往往处于弱势方,很多的案件都需要上法庭,那么劳动纠纷开庭后多久出判决结果呢,答案是最快当庭就可以出结果,接下来由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劳动纠纷开庭后多久出判决结果的详细知识,希望帮助到大家。

  一、劳动纠纷开庭后多久出判决结果

  最快的当庭即可出判决结果。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八条 人民法院对公开审理或者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一律公开宣告判决。当庭宣判的,应当在十日内发送判决书;定期宣判的,宣判后立即发给判决书。

  司法实践中大多数案件定期宣判的。所以劳动纠纷自立案之日起三到六个月内审结:

  1、如果案情简单,事实清楚,争议不大,人民法院通常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开庭一般是在立案之后一个月左右,也就说开庭后2个月之内要出判决结果。

  2、如果案情复杂,争议较大,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可延长6个月,但要经院长批准。开庭日期一般在立案之后2--3个月,也就说开庭后3-4个月之内要出结果。

  无论法院采用哪种程序审理,无论当庭出判决还是择日出判决,反正不能超过法定的审理期限。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九条

  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一条

  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

  二、劳动仲裁开庭后的程序是怎样进行的

  1、劳动仲裁申请书

  2、劳动关系证明,如劳动合同,工资单等

  3、劳动纠纷证明,比如没发工资,就找证据证明没发工资,工伤就找证据证明存在工伤,等等

  4、身份证明,你自己的身份证明,如身份证,用人单位证明,比如工商登记资料

  5、上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得交纳一定的仲裁费用办理程序

  三、劳动仲裁当事人在仲裁庭庭审时的权利:

  (1)有委托代理人、申请回避的权利;

  (2)有申诉、申辩、质询、质证的权利;

  (3)有请求调解、自行和解、要求裁决的权利;

  (4)有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申请强制执行的权利;

  (5)申请人有放弃、变更、撤回仲裁请求的权利;

  (6)被申请人有承认、反驳申请人仲裁请求、提起反诉的权利。

  3.当事人在仲裁庭庭审时的义务:

  (1)应当遵守仲裁程序和仲裁庭纪律的义务;

  (2)应当如实陈述案情、回答仲裁员提问;

  (3)应当对自己提出的主张进行举证;

  (4)应当尊重对方当事人及其他仲裁参加人;

  (5)应当自觉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裁决文书。

  4.如果当事人认为仲裁庭组成人员与案件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到案件的公正审理,可以申请仲裁庭组成人员回避。

  5.仲裁员要求申请人陈述仲裁请求时,申请人应当全面陈述仲裁请求。

  6.仲裁庭质证阶段,当事人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针对证据证明力以及证明力大小,进行质疑、说明和辩驳。仲裁员一般会要求当事人在证据质证前提交已掌握的全部证据,质证完毕后,非经仲裁庭许可,当事人闭庭后补充提交的证据一般不再作为定案依据适用。

  7.仲裁庭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应当先行调解,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促使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仲裁员告知达成调解协议的法律后果和不能达成调解协议的法律后果后,询问当事人调解意愿时,当事人应当理性并明确地回答自身是否愿意在仲裁庭的主持下进行调解。如果双方均表示愿意在仲裁庭主持下进行调解,仲裁员首先会要求双方明确调解的方案,再从中找出差距与症结所在,然后采取双方在场或各方单独洽谈的方式做当事人思想工作。

  8.在仲裁庭主持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的,仲裁庭将当庭送达《仲裁调解书》,该调解书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具有强制执行力。如双方不能达成调解协议,仲裁庭将当庭裁决或择日裁决。

  以上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劳动纠纷开庭后多久出判决结果的相关知识,我们遇到劳动纠纷的时候,一定要保存好相关的证据,这样也有利于法院快速的判罚,省下不少的时间,大家还有相关的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的相关律师,他们会为你做出专业的解答。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