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计划生育 > 未婚先孕 > 未婚先孕被辞退是怎样

未婚先孕被辞退是怎样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11-12 16:41:32 人浏览

导读:

如今很多企业和公司在经营的过程中对于员工的管理也是比较重视的,有些年轻人可能会出现未婚先孕的现象,女员工如果出现未婚先孕的话甚至会被公司辞退,那么未婚先孕被辞退是怎样?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

  如今很多企业和公司在经营的过程中对于员工的管理也是比较重视的,有些年轻人可能会出现未婚先孕的现象,女员工如果出现未婚先孕的话甚至会被公司辞退,那么未婚先孕被辞退是怎样?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

  一、未婚先孕被辞退是怎样

  未婚先孕为由解除其劳动合同的做法不符合法律规定。我国目前没有法律、法规规定女职工不得未婚先孕,而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以怀孕为由解除女职工的劳动合同,因此,用人单位以未婚先孕辞退员工的做法是违法的。

  生育权是法律赋予女职工的一项基本权利,虽然“未婚先孕”存在道德问题,但规章制度直接将 “未婚先孕”本身作为“严重违纪”行为加以界定,不符合国家对于女职工给予特殊保障的立法本意,也侵害了女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被单位无故辞退了怎么办

  1、被单位无故辞退的,员工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该用人单位支付拖欠的工资、押金、违法解除的赔偿金、工资、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入职的第2个月开始,最多11个月)、加班工资等;从员工离职开始算,劳动仲裁时效为一年。

  2、劳动争议,有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是关键,例如工作证或工作牌(最好盖有公章)、工资卡交易记录、工资条、有公司名称的工装、去地税局打印并盖章的个税完税证明、用人单位为你办理的暂住证、考勤记录、社会保险缴纳记录、派工单、同事证言(离职在职的都可以)、录音录像或者其它有你名字和公章或老板签字的的书面材料等;

  3、申请劳动仲裁,立案时需携带仲裁申请书、身份证复印件、相关证据、用人单位的工商登记信息或营业执照复印件(北京地区不需要提供登记信息)。立案后,开庭,然后调解,调解不成仲裁委会下达裁决书。

  三、辞退纠纷劳动者如何举证?

  (一)劳动者与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

  劳动者首先应该证明劳动者与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在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劳动者要想证明存在劳动关系可以采用下面几个证据:

  1、社会保险记录

  社会保险缴费记录是证明存在劳动关系的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2、工资发放记录

  如盖章的工资条,工资卡的银行记录。

  3、胸卡、门禁卡

  4、房贷收入,缴税证明(可以以买房买车贷款为由让公司开据收入证明)。

  5、考勤卡

  最好原件,且有公司的公章之类的。

  6、代表公司签署的商业合同,文件,以及授权书等;最好有原件。

  (二)劳动者确实被辞退但用人单位不出具辞退证明

  1、录音。在和用人单位交涉离职过程中,进行一下录音,以证明辞退事实的发生及单位的拒不出具辞退证明的事实。

  2、先办理交接,在交接文件中将被单位辞退的事实注明。

  3、要求单位安排工作,继续上班,在遭到强制拒绝时,可以要求物业或者110来解决争端,以留下相关证据。

  4、发敦促函要求用人单位继续履行合同,安排工作,发放工资并缴纳社保等。

  5、在用人单位作出辞退决定后,立刻采取向劳动部门举报或者仲裁行动,以行动来证明公司主张的自动离职的主张。

  (三)工资收入

  劳动者辞退案一般要求经济补偿或者赔偿,工资收入是自己要求经济补偿的基数依据,劳动者应该举证证明自己的收入,一般可以采用劳动合同,工资卡,工资条,工资证明等。

  (四)工作年限

  计算经济补偿或者赔偿另一个计算依据就是工作年限,劳动者应该首先证明自己的工作年限。一般可以采用劳动合同,工资卡,工资条,社会保险缴纳历史等。《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当劳动者手里缺乏相关的证据,而用人单位不做真实的陈述的时候,劳动者应该具备一定的质证常识和庭审技巧,迫使对方拿出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这一点非常重要。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关于未婚先孕被辞退是怎样的相关介绍,对于员工来讲要注意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同时也要享受国家的政策,员工是可以享有民法典制度的相关福利待遇,对此有不明白的可以咨询一下法律快车的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