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离婚 > 离婚诉讼 > 对方起诉离婚我不同意会怎么样?

对方起诉离婚我不同意会怎么样?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9-26 00:46:51 人浏览

导读:

我国规定的离婚方式分为两种,包括协议和诉讼,其中要是夫妻一方不愿离婚的话,另一方可以选择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那么,对方起诉离婚我不同意会怎么样?在诉讼离婚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诉讼离婚中的两项特殊保护是什么?接下来,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一一解答这些法律问题。

  我国规定的离婚方式分为两种,包括协议和诉讼,其中要是夫妻一方不愿离婚的话,另一方可以选择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那么,对方起诉离婚我不同意会怎么样?在诉讼离婚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诉讼离婚中的两项特殊保护是什么?接下来,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一一解答这些法律问题。

  一、对方起诉离婚我不同意会怎么样

  委托律师协助调查,用来证明感情已经完全破裂的证据。

  既然采取的是诉讼离婚,所以就无需考虑另一方同不同意了。一方不同意离婚,另外一方只有聘请律师通过法院诉讼离婚,诉讼离婚是强制离婚,不需要夫妻双方都同意离婚。只要想要离婚的一方能够向法庭提交夫妻双方感情确实破裂、有婚外情、家庭暴力等情况,通常法院都能够判决离婚的。

  二、在诉讼离婚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管辖

  公民提起的离婚诉讼,原则上应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但被告离开住所地超过1年的,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双方离开住所地超过1年的,由被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经常居住地的由原告起诉时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居住,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踪、被劳动教养或者被监禁的,由原告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非军人对非文职军人提起离婚诉讼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双方当事人都是军人的,由被告住所地或被告所在的团级以上单位驻地的人民法院管辖;中国公民双方在国外但未定居,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离婚的,由原告或者被告原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2、调解

  调解原则上是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的必经程序。如果当事人确因特殊情况无法出庭参加调解的,除本人不能表达意志的以外,应当出具书面意见。

  3、诉讼中的证据

  在离婚诉讼中当事人必须提出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诉讼主张,这些证据包括:

  1.能够证明自己的离婚请求符合法律规定的证据

  2.如果对方有过错的话,能证明对方过错的证据

  3.证明夫妻双方共同财产的证据

  4.如果要争取小孩的抚养权时,则需证明自己有抚养能力的证据

  4、判决与上诉

  对于调解无效的离婚案件,人民法院应作出判决。在审理离婚案件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但一律公开宣告判决。一审判决离婚的,人民法院在宣告判决时必须告知当事人在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前不得另行结婚。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可以进行调解。经调解双方达成协议的,自调解书送达时起一审判决即视为撤销。如果调解不成,二审法院可以作出判决,该判决为终审判决。

  三、诉讼离婚中的两项特殊保护

  1.在诉讼离婚中对现役军人的特殊保护。婚姻法第33条规定,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的,须经军人同意,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失的除外。这是对非军人一方离婚请求权的限制,以保护军人的利益,维护人民军队的稳定。

  现役军人是指具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籍的军官和士兵,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干部和士兵,包括军队中的文职人员。退伍、复员、转业和在部队中不具有军籍从事后勤管理、生产经营的人员,均不属现役军人。现役军人的配偶是指非军人一方。双方都是军人或军人一方向非军人一方提出离婚的不适用此规定,仍适用一般法定离婚事由加以处理。

  如果由于军人一方有重婚,有配偶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有吸毒、赌博等恶习又屡教不改或其他情形的过错,导致夫妻感情破裂而使非军人一方要求离婚,军人一方又不同意的,人民法院应通过军人所在部队团以上政治机关做好军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准予离婚。

  2.在诉讼离婚中对女方的特殊保护。依据婚姻法第34条、妇女权益保障法第45条的规定,在女方怀孕期间、分娩后1年内或中止妊娠后6个月内,男方不得请求离婚。女方提出离婚的或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的离婚请求的不在此限。该规定主要是为了保护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益。所谓“确有必要”,根据司法解释和审判实践,主要指下述两种情况:(1)在此期间双方确实存在不能继续共同生活的重大而急迫的事由,已对他方有危及生命、人身安全的可能;(2)女方怀孕或分娩的婴儿是因与他人通奸所致。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对方起诉离婚我不同意会怎么样的相关法律知识。总之,法官会客观公正地判决夫妻离婚,并不会因为一方不同意离婚就不作出正确的判决。若您还有更多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