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公司法 > 公司知识 > 隐名股东 > 隐名投资现身 法律如何确认

隐名投资现身 法律如何确认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12-22 17:28:36 人浏览

导读:

作者:师安宁单位: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来源:人民法院报2009-8-9【核心观点】投资者与公司形成出资合意且有实际出资行为的是确认其股东身份及其股权的基本依据。在股权及股东身份确认之诉中,主张股权确认的一方应对出资的性质承担证明责任;公司或其他股东以借款

  作者:师安宁

  单位: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

  来源:人民法院报

  【核心观点】

  投资者与公司形成“出资”合意且有实际出资行为的是确认其股东身份及其股权的基本依据。在股权及股东身份确认之诉中,主张股权确认的一方应对“出资”的性质承担证明责任;公司或其他股东以“借款”性质抗辩的,应承担排除性举证责任。股东身份的确认与投资者是否在公司章程中签字及是否完成了工商登记等外在表现形式并无必然的制约关系。

  幕后的投资者

  2001年12月,王a、王b、王c和沈d共同登记设立了某某陶粒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某某公司),注册资金50万元。工商登记载明,王a出资87160元,占出资总额的17.3%;王b出资197840元,占出资总额的39.57%;王c出资165000元,占出资总额的33%;沈d出资5万元,占出资总额的10%。2002年1月,某某公司向已登记股东出具“入资收据”。同时,某某公司向原告张振林出具收据并载明:“今收到张振林交来股金款10万元”,落款时间为2002年1月20日。同日,某某公司向股东王c等人出具的收据内容与向张振林出具的收据内容一致。

  据查,某某公司成立时的实际出资情况与工商登记存在差异。真实出资情况为王b出资10万元;张振林出资10万元;王c出资10万元;沈d出资5万元;王a出资为汽车一部,经评估折价为81760元。但某某公司进行注册时未将张振林登记为股东。后沈d将其股权转让王b,王c将其股权转让给张振林,某某公司对此均未进行变更登记。

  2006年1月起,张振林负责某某公司的经营。2006年8月4日,某某公司召开股东会并作出股东会决议,张振林亦以股东的身份参加了股东会。2008年3月,张振林获悉工商登记中未将其载明为股东的情形后遂将某某公司诉至法院,请求确认其股东身份并责令某某公司办理相应的股权登记程序。

  【法义精研】

  隐名投资有权显名

  在本宗投资法律关系与股东身份确认纠纷案例中,涉及到对未经工商登记但实际享有股东权利的隐名投资者之股东身份的确认和登记“显名化”等法律问题。

  “隐名投资者”一般是指隐藏于显名股东之后且具有真实出资行为的投资人。众所周知,隐名投资具有重大的法律风险。隐名投资如果是在投资者“明知”和“自愿”的情形下而产生的,则此类法律风险应由其自行承担;如果是因公司登记程序的过错而导致其无法显名的,则公司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但无论如何,具有“出资”意思表示且有真实出资行为的隐名投资者均有权随时通过行使“显名化”权利而获得救济。“显名化”并非仅为显现其名称,而是一种寻求以司法途径来确认其存在投资法律关系和具有投资者(股东)身份的权利。由于该类请求权所针对的直接相对人有可能是公司、联营企业、合伙企业或是其他投资经营性组织,也有可能仅在隐名投资者与显名股东之间解决双方的利益纷争。根据股权与合同制度的基本原理,当隐名投资者要求确认其与公司等经营性组织之间具有投资关系时,则其争议的性质是股东身份权纠纷;当隐名投资者要求确认的仅是其与显名股东之间是否具有委托、信托等投资关系的,则属于投资合同权利纠纷。因此,股东身份确权(隐名投资显名化)纠纷与投资合同法律关系并不完全重合。

  隐名投资者的本质特征就是其未被记载于工商登记中,但其在公司内部则有可能是一种在事实上得到“认可”的投资主体。“认可”的表现形态在公司实务中比较繁杂,较为典型的有股东名册的明确记载、直接参与公司的决策和管理、从公司直接享有投资利益分配权、构成对公司的实际控制、存在内部投资协议或安排、其他股东及公司本身对其投资法律关系完全明知或推定其应当明知以及公司对隐名投资者已经形成默认等。应当说,此类情形下的“显名化”权利即股东身份权最易被确认和实现。只要投资者主张此种权利则公司负有完善登记的义务,从而将其确认为完整意义上的“股东”。当公司拒绝履行其登记义务的,隐名投资者有权诉诸司法途径寻求确认。

  本案中,张振林主张与某某公司之间具有投资性质的法律关系应该说在证据方面是比较充分的。因为张振林不但有实际出资事实,而且长期以某某公司股东的身份在公司内部参与经营活动,某某公司的显名股东不仅完全明知这一情形,而且通过股东会决议的方式授权其经营公司,并且在有关股东会决议中为其本人的股权利益分配作了明确的协议安排。因此,这种股东身份的确定性是无可置疑的。

  有观点认为,公司法规定,股东应当在公司章程上签名、盖章,而张振林既未签署公司章程,亦未被公司章程或股东名册记载为某某公司股东,故其不具有某某公司股东资格。这种观点忽视了“出资”的意思表示及具有实际出资行为才是股东身份及股权产生的根本条件,从而以投资者不具备股东的形式要件而反推其不具备股东的实质性要件,这显然是以形式否定实质的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尊重股权流转效力

  本案更进一步的问题还在于,张振林本人不但有原始股权的存在,而且对其公司内部股权尚有受让行为,如果否认其股东身份的合法性与确定性,则无异于否认了某某公司的内部股权流转效力及有关股东会决议。

  在股权流转中,公司应尊重股东对流转行为的决定权。当受让人就其股权受让的法律事实向公司发出通知时,公司自收到该通知起负有在合理的期限内履行内外登记的义务。公司不履行该义务的,并不影响股权本身的流转与受让效力,包括不影响出让人以交付股权凭证的方式对股权实施的交付效力。同时,流转双方对股权流转行为的撤销、解除或主张效力瑕疵等均应遵循合同相对性原则,不得以公司不履行各项登记义务而作为向合同相对方主张合同撤销、解除或无效的依据。股权内部流转合同效力与股权继受的基本关系应当是,在不具有法定无效的情形下当股权流转合同生效时则股权的继受效力随即产生。公司对该流转结果所应进行的内部登记及工商变更登记是其义务而不是权利,是其履行保护新旧股东权益所必须完成的义务,一旦其拒绝履行该义务,则股权的出让方及受让方有权单独或合并对公司主张权利,要求公司完成登记义务。因此,要求公司履行内外登记义务是对股东处分权给予充分尊重的结果,并不是公司行使审查权、确认权或承认权等权利的产物。

  证据确认真实出资

  笔者认为,若没有任何直接证据对原告与公司之间的经济往来作出“出资”或是“借款”性质确认的,则只能根据其他间接证据、优势证据规则或是当事人的行为来判断其真实意思表示。司法实践中,投资者出资后不索取任何凭证的情况是极少见的,一般至少都会有“收据”。因此,即使公司没有向出资人签发正式的和规范的“出资证明书”,但“收据”中的有关内容亦完全可以表明公司是否具有接受该“出资”的意思表示。本案中,原告收到的“收据”明确载明该10万元的性质是“股金款”,且其他显名股东所收到某某公司的出资收据与其内容一致。也就是说,某某公司在给张振林出具收据时是将其10万元作为“出资”接受的而并不是“借款”。该收据可以作为某某公司与张振林之间关于对10万资金性质达成合意的直接证据和书面协议。

  隐名投资者通过司法途径寻求救济的范围不仅可适用于公司类投资领域,而且在合伙企业、集体企业、联营企业、农业合作社企业或其他任何非单一股权结构的投资组织中均可以合法存在。那种不加甄别一律以章程的签署、股东名册记载或工商登记为标线来排除隐名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裁判思维是错误的。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