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工程纠纷 > 建筑工程施工 > 工程竣工验收 > 工程竣工验收条件

工程竣工验收条件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08-19 11:50:10 人浏览

导读:

工程的范围很广泛,在将工程建设完成之后,并不是就结束了,还需要对工程进行验收,最主要的是对质量安全进行检查,符合各项条件的,才能验收,否则是不能投入使用的,这就要讲到工程竣工验收条件,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工程的范围很广泛,在将工程建设完成之后,并不是就结束了,还需要对工程进行验收,最主要的是对质量安全进行检查,符合各项条件的,才能验收,否则是不能投入使用的,这就要讲到工程竣工验收条件,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工程竣工验收条件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建设单位收到建设工程竣工报告后,应当组织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有关单位进行竣工验收。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完成建设工程设计和合同约定的各项内容;

  2、有完整的技术档案和施工管理资料;

  3、有工程使用的主要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的进场试验报告;

  4、有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分别签署的质量合格文件;

  5、有施工单位签署的工程保修书。 建设工程经验收合格的,方可交付使用。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及时收集、整理建设项目各环节的文件资料,建立、健全建设项目档案,并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及时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移交建设项目档案。

  

  二、工程竣工验收不合格怎么办

  1、无论合同有效、无效、被解除的,工程经验收不合格且无法修复或修复后经验收仍不合格的,承包人不得要求支付工程价款,建设工程不得交付使用。

  2、工程经验收不合格的,应当进行修复,修复前承包人不得要求支付工程价款(不包括发包人擅自使用工程情形)。

  (1)修复义务应当由承包人履行,工期不得顺延,发包人因此产生的损失可要求承包人赔偿。

  (2)承包人拒绝修复或双方基于丧失合作基础的,发包人与承包人均同意由第三人能进行修复工作时,修复费用由承包人承担。

  (3)发包人对工程验收不合格有过错的,也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如提交的勘察报告、设计图纸、工程变更、甲供材、指定分包等方面。

  (4)工程经验收不合格且承包人未进行修复,但发包人自行使用工程的,承包人应当可以要求支付工程价款,但应扣减相应价款。

  (5)工程质量及修复费用、工期延误可以成为对承包人支付工程价款要求的抗辩事由,但损失需依法另行主张。

  三、建筑工程合同的内容要如何审查

  审查合同内容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和产业政策以及是否违反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合同内容作为审查合同效力的一个方面,实践中因合同内容导致合同无效的较少。

  (1)审查合同规定的工程项目是否符合政府批文,不符合的无效;

  (2)审查合同规定的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的无效;

  (3)合同内容约定带、垫资施工条款可导致合同的部分无效或无效(对带、垫资施工的效力问题下文还要详述);

  (4)合同主要条款不完善或欠缺,合同双方又不能补正的,合同不成立,合同不成立的不涉及合同效力;

  (5)合同内容违反地方性、专门性规定的合同效力确认,应具体审查地方性、专门性规定的效力,主要看该地方性、专门性规定是否与法律法规的禁止性或义务性规定相一致,一致的合同无效,否则,不影响合同的效力。

  审查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实。

  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是无效民事行为或是可变更可撤销的效力待定行为。

  审查合同是否经过了必要的程序。

  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三条的规定,在我国境内进行下列工程建设项目包括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必须进行招标:

  ①大型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项目;

  ②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项目;

  ③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贷款、援助资金的项目。

  这些项目的具体范围和规模标准,由国务院发展计划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订,报国务院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化整为零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规避招标。对依法应当招标而未招标的合同无效。需注重的是同一建筑工程签订有两份以上的合同,如其中一份是通过招标投标方式签订的,其他合同也应视为有效,如设计变更合同、施工变动合同、附加协议等。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整理介绍的关于“工程竣工验收条件”等相关法律知识。综上所述,工程竣工后,必须组织所有人员对工程和材料进行竣工验收,具体条件可以看上文内容,建设工程经验收合格的,方可交付使。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提供帮助。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