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妇幼权益 > 妇女儿童权益论文 > 流动妇女职业发展的性别思考

流动妇女职业发展的性别思考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3-26 11:04:01 人浏览

导读:

已婚农村妇女进城后的户外就业人数明显减少;但在外就业的职业层次却有所提升,其中约四分之一的流入妇女实现了职业地位的上移。流动妇女在流入地居住的时间、年龄、文化程度、结婚年数以及配偶的收入是影响她们职业变迁的主要因素。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已婚农村妇女进城后的户外就业人数明显减少;但在外就业的职业层次却有所提升,其中约四分之一的流入妇女实现了职业地位的上移。流动妇女在流入地居住的时间、年龄、文化程度、结婚年数以及配偶的收入是影响她们职业变迁的主要因素。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 后,我国由农村向城市流动的人口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结构变化之一就是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过程。不论是一起流动,还是后续跟进,已婚妇女都面临着因为生活和劳动就业环境的急剧变化而不得不对自己的职业发展重新进行设计和选择。本文描述已婚农村妇女在城乡流动中的职业发展变动模式,分析影响流动妇女职业变动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促进农村流出妇女在流入城市职业发展的几个对策。

  一、流动妇女的职业变动状况

  从户外就业率来看,城乡流动使已婚农村妇女的就业率有所下降。相反她们的丈夫到城市以后大多数实现了就业,二者相差十分明显,表明已婚农村妇女的流动基本上是被动跟随型的,也就是等丈夫进城安顿好了以后才开始流出的,这样“夫走妇随”型的农村家庭城乡流动很容易使已婚女性转变为经济依赖型的家庭妇女。

  从职业层次变动来看,城乡流动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在业已婚农村女性的职业地位。进城后在业流动妇女的职业分布从流出前主要集中在职业声望偏低的农林渔业,转移到职业名望相对高一些的服务业、生产运输业和个体户,显示出已婚农村流出妇女离乡又离职的双重转移趋势。

  对流动妇女分组考察表明,已婚农村流出妇女进城后的职业变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流出前职业层次较高的已婚农村女性进入城市后,一般很难再找到与原先地位相当的工作,说明具有一定职别的流动妇女到城市后一般更多地被雇佣在低于个人能力的工作岗位上,很难从事与自己能力相当的工作;

  2)在农村从事商业和服务业工作的流动妇女进入城市后就业率比较高,其职业地位也变化不大,表明流出前的职业经验有利于她们进城后寻找相类似的工作;

  3)流出前参与“生产运输”和“农林渔业”活动或者专事家务劳动的流动妇女进城后找不到工作的比率比较大,说明在农村没有工作、务农或从事技术含量不高的体力劳动的已婚女性,由于缺乏技能和工作经验的积累,进入城市劳动市场的可能性比较小,城乡流动所造成的职业发展代价也比较大;

  4)不论在家乡有没有工作或者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农村流动妇女到城市后最多见的就业选择就是成为以经营小店铺和开设小吃店为主的个体户,约占就业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但是这些店铺多是夫妻店,已婚流动妇女的职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丈夫,并没有真正实现独立的职业发展。

  综上所述,已婚农村流动妇女进城前后的职业状况呈现出两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第一,在农村时尽管就业率比较高,但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职业分布比较狭窄,加之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实际上很多农村妇女尽管有工作但就业不充分;第二,来到城市后,受过去职业习惯的影响,特别是缺少与城市劳动市场相适应的技能和工作经验的积累,约有一半的流动妇女没有工作,只是在家料理家务或照顾孩子,即使有工作的也主要局限在个体商业、生产运输业和服务行业,职业层次较流出前虽有一定的上移,但仍处于工资收入比较低、缺乏福利保障和职业发展潜力有限的工作领域。

  二、流动妇女职业变迁的影响因素

  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数是从宏观的角度对女性就业问题进行一般的透视,只限于从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文化层面解析我国劳动市场中的性别差异。如许多的研究人员把女性劳动就业的劣势归因于传统的社会性别分工意识和职业中的性别隔离制度等。这种宏观研究虽然揭示了传统性别文化和制度对女性职业发展的整体限制,但它无法解释进入同一个城市的农村流出妇女之间在职业发展上的个体差异。 [page]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微观层面切入,把农村流出妇女的职业发展与她们个人的流动经历和就业能力联系起来。例如,流入城市的时间越长,农村妇女在增强城市生存意识的同时,也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社会网络,她们借助这些社会网络以及其他公共或商业渠道,了解、适应以至最后进入城市劳动就业市场,从而为自己流动后的职业发展发现甚至创造更多的机会。又如与就业能力相关的年龄、教育水平和流出前的就业经历等个人背景也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妇女流出后的职业发展水平。农村妇女较低的人力资本投资、只有农林牧副渔业的从业经验、甚至较低的普通话语言能力都可能给自己流入城市后的劳动就业带来困难和障碍。

  其次,前人研究还比较少在不同的家庭关系中分析流动妇女户外就业的意愿和具体的工作选择。我国妇女的市场就业其实并不是一个完全的个人行为,在许多情况下,它还是一种家庭的选择,配偶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和孩子生育数量及其年龄分布都可能成为女性就业选择时的参考变数,对于已婚农村流出妇女来讲,婚姻家庭因素的作用尤其重要。当丈夫的经济收入比较充足,而身边的孩子又比较小需要照顾时,她们就有很大的可能或继续不工作或放弃原来的职业而专事家务劳动。所以,要想对已婚农村流出妇女在城市的职业发展做出较为恰当的解释,还必须把相关的家庭背景,特别是丈夫的个人因素,引入到我们的理论思考中。

  最后,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们更多地关注我国妇女劳动就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整体变动,较少从动态的角度跟踪和考察每一个妇女的职业发展轨迹。但对农村流出妇女而言,流出后的职业发展状态与流出前的劳动就业状况对比分析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重点,它将帮助我们了解农村妇女在家庭城乡流动中的劳动就业变化的全过程及其主要特征,估计和分析城乡流动对农村妇女的劳动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实际意义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指导我们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发挥城乡流动对农村妇女职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根据以上综述以及实证分析结果,我们发现影响进城流动妇女职业发展的微观因素主要包括三组变量:一是用在外流动时间表示的流动经历,二是包括年龄和文化程度在内的农村妇女的社会和自然特质,三是由丈夫的文化程度和目前的收入、结婚年数和生育孩子数等变量组成的家庭关系。它们之间的影响关系是:

  1)流动妇女在外流动时间与其职业发展呈正比。流动妇女在流入城市居住的时间越长,获取的就业信息就越多,积累的城市从业经验也越丰富,找到工作或从事更好工作的可能性就越大。

  2)流动妇女的年龄与其职业发展呈负相关,文化程度与其职业发展呈正相关。流动妇女的年龄越大,在城市找到工作或从事更好工作的可能性就越小;相反,教育水平越高,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就越多,对相关工作的技能适应就越强,找到工作或从事更好工作的可能性就越大。

  3)流动妇女配偶的文化程度与其职业发展呈正相关,配偶的收入与其职业发展呈负相关。流动妇女配偶的文化水平越高,越支持和帮助妻子户外从业,流动妇女找到工作或从事更好工作的可能性就越大。流动妇女配偶的收入越高,养家的能力就越强,在没有合适的工作岗位情况下,流动妇女户外就业或从事更好工作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4)流动妇女的职业发展与生育孩子数呈负相关,与结婚年数呈正相关。生育的孩子越多,耗费在生育和照顾孩子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多,就越不利于其职业发展;相反,结婚年数越长,孩子的年龄就越大,孩子日常照顾的需要也相对减少,然而由于教育投资的增加,家庭的开支也就越大,女性就不得不利用一切机会寻找工作和积累工作经验,结果找到工作或从事更好工作的可能性就越大。

  三、结论与对策

  分析结果表明,已婚农村妇女进城后的户外就业人数明显减少,在业率大约在50%左右;但在外就业的职业层次却有所提升,其中约四分之一的流入妇女实现了职业地位的上移。流动妇女在流入地居住的时间、年龄、文化程度、结婚年数以及配偶的收入是影响她们职业变迁的主要因素。 [page]

  显然,以上流动妇女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这就是城乡流动不失为提升农村妇女户外职业地位的一项公共政策选择。但是,为了更为充分地发挥城乡流动对农村妇女职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我们要鼓励和支持已婚农村妇女能够在比较年轻的时候就流入城市,或者在女性流动人口比较聚集的城市实行无年龄歧视的就业制度。我们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对农村女性的公共教育资源的投入,进一步提高农村流出妇女的教育水平,并帮助她们有效地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就业能力。另外,我们还必须继续进行先进的性别文化建设,特别是消除不少农村妇女对丈夫的经济依赖思想,强化她们自强和自立的意识,勉励她们始终不要停止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积极参与和对市场就业经验的积累,努力为自己营造一个借助学习而不断实现职业进取的积极人生。(叶文振)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