殴打和毁人名誉应该犯什么罪

更新时间:2013-03-24 22:32:47人浏览
问题描述:
如果解除了男女朋友关系。男的还来缠女的和毒打。毁人名誉。口头上侮辱。应该判什么罪
2位律师解答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邢伟华律师
服务地区-上海上海
涉嫌故意伤害罪、侮辱罪。
2013-03-24 22:32:47
黄峰律师
服务地区-广西南宁
涉嫌故意伤害罪、侮辱罪。
2013-03-19 13:37:27
声明:以上内容由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若涉及隐私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什么是虐待罪?犯虐待罪应处什么样的刑罚
什么是虐待罪?犯虐待罪应处什么样的刑罚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人浏览
行为人涉嫌诬告陷害,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一是捏造的犯罪事实情节严重的;二是诬告陷害的手段恶劣的;三是严重影响了司法机关的正常工作的;四是有其他情节严重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冒领他人财物犯什么罪
冒领他人财物犯什么罪
冒领他人财产属于采用了隐瞒真相或虚构事实的方法,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构成诈骗罪。根据《刑法》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
刑事辩护
人浏览
于某某犯破坏电力设备罪
于某某犯破坏电力设备罪
于某某犯破坏电力设备罪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刑事裁定书(2010)沪二中刑终字第245号原公诉机关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检察院。上诉人(原审被告人)于某某。辩护人朱正
破坏电力设备罪
人浏览
侵犯人身权利罪是什么
侵犯人身权利罪是什么
公民享有人身权利,不仅会受到宪法的保护,刑法也规定了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是中国刑法规定的一类犯罪,指非法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行为。下面为你整
刑法
人浏览
损害他人名誉,可能会涉及诽谤罪。诽谤罪,是指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客观表现为行为人无中生有的编造损害他人人格、名誉的虚假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冒充警务人员犯什么罪
冒充警务人员犯什么罪
冒充警务人员招摇撞骗的,构成招摇撞骗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刑法》第二百七十九条规定,冒充
刑事辩护
人浏览
非法拘禁罪的构成
非法拘禁罪的构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规定,非法拘禁罪是指以拘押、禁闭或者其他强制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犯罪行为,是要受到法律处罚的。下面为你整理介绍了
刑法
人浏览
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作虚假告发,意图陷害他人,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的行为。这里的"他人",是指所有的第三人,既包括一般的干部、群众,也包括正在服刑的罪犯和其他
全部4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因诽谤引发的责任有三种:一是民事责任;另一种是刑事责任;第三种是治安行政处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你好,一般不构成犯罪。
全部2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你好,建议报警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户口本分户和不分户有什么区别
户口本分户和不分户有什么区别
户口本分户和不分户的区别:户口本不分户,子女无法享受补贴,不需要缴纳费用。户口本分户后,家庭的土地会重新进行划分,子女无法继承父母的土地;父母子女有两个宅基地,
民法
人浏览
涉嫌故意伤害罪、侮辱罪。
全部2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16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16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16岁承担的法律责任如下:承担刑事责任,刑事的责任年龄是16周岁。民事方面,自己有工作收入的,可以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承担民事责任;尚在学习的,属于限制民事
民法
人浏览
是不道德的行为,如果情节严重,给王女士造成不良影响,可以掌握证据,向法院起诉名誉侵权,索赔。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什么情况可以强制迁出户口
什么情况可以强制迁出户口
强制迁出户口的情况:离婚后房子已经明确的判属归于其中的一方,另外一方就是不迁出户口,可以强制迁出。房子因为买卖或者是继承发生了产权上面的变化,现在产权的拥有者可
民法
人浏览
沈抚新区户口归哪管
沈抚新区户口归哪管
沈抚新区户口归沈抚新区派出所管。户口登记工作,由各级公安机关主管。城市和设有公安派出所的镇,以公安派出所管辖区为户口管辖区;乡和不设公安派出所的镇,以乡、镇管辖
民法
人浏览
户口消了身份证还能用吗
户口消了身份证还能用吗
户口消了身份证不能用。户口被注销后,原身份证均已失去法律效力。不管什么原因导致户口被注销,按规定身份证均应由原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将身份证收回。
民法
人浏览
怎么查户口所在地
怎么查户口所在地
查户口所在地的办法:查询自己户口可以到现居住地派出所查询,携带上身份证到户籍科查询,公民身份信息属保密范围,互联网上个人无法查询。个人户口本和身份证上有相关记录
民法
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