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有人把我照片拿去做他微信头像和发朋友圈,但我不认识他,找他聊天他不搭理,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更新时间:2017-09-24 13:49:34人浏览
问题描述:
发现有人把我照片拿去做他微信头像和发朋友圈,但我不认识他,找他聊天他不搭理,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1位律师解答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戴会荣律师
服务地区-云南昆明
可以报警处理,
2017-09-24 13:49:34
声明:以上内容由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若涉及隐私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微信有人威胁我怎么办
微信有人威胁我怎么办
由于微信的广泛使用,法律对于证据方面的条文也做出了适当的修改。现在微信的聊天记录都可以作为法庭上的证据直接使用。那么,微信有人威胁我怎么办?我相信你一定会对此产
行政起诉
人浏览
消费者可以充分行使其享有的社会监督权利,以便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产品质量法》第22条规定:“消费者有权就产品质量问题,向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查询;向产品
全部1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恶意中伤他人违法吗
恶意中伤他人违法吗
恶意中伤他人一般来说是不会构成犯罪的,但是造成严重后果的除外。恶意中伤他人可能构成诽谤罪,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
刑事辩护
次播放
微信朋友圈发诽谤信息的后果
微信朋友圈发诽谤信息的后果
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离不开手机了,因为其所提供的便利已经让我们无法割舍他,而微信作为大多数人的手机里都会存在的应用软件,其浏览量是较为惊人的,那么今天就跟
刑法知识
人浏览
在微信朋友圈被骗怎么解决
在微信朋友圈被骗怎么解决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在我们不仅能在阿里巴巴淘宝上进行购物消费,还可以在聊天软件微信朋友圈里进行购物消费,对于消费者来说非常的方便,但是同时,微信也是诈骗分子隐
购物消费
人浏览
消费者可以充分行使其享有的社会监督权利,以便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产品质量法》第22条规定:“消费者有权就产品质量问题,向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查询;向产品
全部1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微信被骗怎么报警处理
微信被骗怎么报警处理
微信被骗的,受害人可以先举报给微信,然后截图保存聊天记录、转账记录到当地派出所报警处理。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
刑事辩护
人浏览
如何举报侵权行为
如何举报侵权行为
侵权行为,是指侵犯他人的人身财产或知识产权,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违法行为。侵权行为发生后,在侵害人与受害人之间就产生了特定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即受害人有权要求侵
知识产权
人浏览
消费者购物前维权自身合法权益的方法: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清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对消费者维权各项法律法规,才能更好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2
全部1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一般来说有三种途径解决一:自己和医院协商。二:做鉴定,这个需要医院双方都同意的情况下找第三方来给做鉴定(鉴定费用自理)鉴定结果后视情况协商赔偿事宜。三:找律师,
全部1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可以要求对方予以删除,或者通过微信方面介入。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可以要求撤除
全部1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户口本分户和不分户有什么区别
户口本分户和不分户有什么区别
户口本分户和不分户的区别:户口本不分户,子女无法享受补贴,不需要缴纳费用。户口本分户后,家庭的土地会重新进行划分,子女无法继承父母的土地;父母子女有两个宅基地,
民法
人浏览
早上好,如果情节比较严重,可以报警的。
全部4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16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16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16岁承担的法律责任如下:承担刑事责任,刑事的责任年龄是16周岁。民事方面,自己有工作收入的,可以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承担民事责任;尚在学习的,属于限制民事
民法
人浏览
什么情况可以强制迁出户口
什么情况可以强制迁出户口
强制迁出户口的情况:离婚后房子已经明确的判属归于其中的一方,另外一方就是不迁出户口,可以强制迁出。房子因为买卖或者是继承发生了产权上面的变化,现在产权的拥有者可
民法
人浏览
沈抚新区户口归哪管
沈抚新区户口归哪管
沈抚新区户口归沈抚新区派出所管。户口登记工作,由各级公安机关主管。城市和设有公安派出所的镇,以公安派出所管辖区为户口管辖区;乡和不设公安派出所的镇,以乡、镇管辖
民法
人浏览
户口消了身份证还能用吗
户口消了身份证还能用吗
户口消了身份证不能用。户口被注销后,原身份证均已失去法律效力。不管什么原因导致户口被注销,按规定身份证均应由原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将身份证收回。
民法
人浏览
怎么查户口所在地
怎么查户口所在地
查户口所在地的办法:查询自己户口可以到现居住地派出所查询,携带上身份证到户籍科查询,公民身份信息属保密范围,互联网上个人无法查询。个人户口本和身份证上有相关记录
民法
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