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知识产权 > 知识产权动态 > 国内知识产权动态 > 安徽宁国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

安徽宁国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4-29 17:33:33 人浏览

导读:

安徽宁国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是2010年4月经安徽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批准设立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县域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是安徽省继设立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之后,加快建设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的重要举措,对于培育创新主体,壮大创新产业,集聚创新人才,提

  安徽宁国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是2010年4月经安徽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批准设立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县域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是安徽省继设立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之后,加快建设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的重要举措,对于培育创新主体,壮大创新产业,集聚创新人才,提升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宁国市按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以“创新主体、产学研一体、创新服务载体”三体为主要抓手,先行先试,大力推进宁国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抓主体,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多年来,宁国坚持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大力实施“创新活市”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扎实推进。一是培育创新型企业。依托中鼎、凤形、飞达等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国际国内行业领军企业;积极扶持司尔特、聚隆争创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大力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鼓励企业围绕核心技术开展科技研发和专利申报,对新认定的国家、省级专利示范企业给予奖励。支持凤形、江南化工、双津、莱恩、新马耐磨等争创省级创新型企业。2010年以来,宁国市新增省级创新型企业、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各2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中鼎集团、凤形集团、双津集团、司尔特公司、飞达公司、聚隆公司、江南化工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承担国家及省重点新产品和省新技术产品研发,提升了产业层次,确立了自身在行业中的龙头地位。二是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促进自主创新政策,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宁国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的奖励办法(试行)》,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亿元资金,用于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对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并通过相关认定的,给予奖励;鼓励支持骨干企业围绕宁国优势产业、潜力产业组建研发中心,加强科技攻关。目前,试验区共拥有企业科研机构57家,其中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各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三是促进企业新产品研发。鼓励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新产品计划,对通过认定的给予奖励。2010年开发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重点新产品)49项,取得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32项,承担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3项。四是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商标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更是企业自主创新成果的有效载体,表达的是企业深层次内涵和实力。宁国大力实施自主品牌战略,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商标意识,帮助有条件的企业争创申报驰名、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对新认定的驰名、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给予奖励。耐磨材料总厂的“凤形”、司尔特化肥有限公司的“司尔特”、中鼎股份有限公司的“鼎湖”等三大商标品牌,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此外还拥有25个“安徽省著名商标”。五是推进专利建设。创新是企业的灵魂,专利是企业的饭碗。宁国大力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鼓励企业围绕核心技术开展科技研发和专利申报,对新认定的国家、省级专利示范企业给予奖励。2010年以来,申请各类专利966件,授权专利284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4件,位居全省县市榜首,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4项。聚隆公司先后荣获第九届中国发明专利优秀奖、省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十周年优秀奖。今年2月26日,国家科技部等部委联合发布,中鼎密封件公司作为安徽仅有的四家公司之一,入围中国创新型企业百强榜单。

  抓一体,大力促进产学研合作。以企业为主体推动产学研结合,是构建技术创新体系的突破口,也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一是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宁国以重点企业为依托,以知识产权为纽带,围绕汽车橡胶零部件、耐磨铸件、电子电器、节能灯具、畜禽养殖等优势产业,组建5个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中鼎、凤形等骨干企业领衔成立或加入国家级、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目前,近10家企业加入了国家和省级相关技术创新联盟。二是促进产学研合作。完善政策措施,重点支持企业与对口高校院所共建研发中心、共建成果转化实体、联合申报科技项目和培养人才,形成利益紧密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格局。召开了项目对接会10余次,分别邀请了浙江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美国新泽西理工大学等高校来宁开展科技对接活动,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40余个,全市80%以上的规模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三是推行科技特聘员、联络员等制度。根据宁国市产业发展需求,从对口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聘请10名科技特聘员,帮助企业引进科技成果和人才。从科技局、发改委、经信委等单位中选派一批业务骨干担任科技联络员,重点联系一批企业。 四是开展“科技红娘”活动。认真组织实施“科技红娘”活动,先后组建了汽车橡胶零部件、耐磨铸件、电子电器、节能建材与新能源利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种植及林特产品加工、养殖及其产品深加工8支“科技红娘”小分队,并通过开展科技大调研、大访问、专家教授宁国行、召开产学研项目对接会、举办高峰论坛等方式,积极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上下游对接的有效模式。

  抓载体,提升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创新载体是集聚创新人才、创新成果等创新要素的重要平台,是企业集聚、产业辐射的重要功能区。一是加快“两园区”建设。宁国抢抓新一轮设立省级高新区机遇,进一步完善南山园区配套功能,加速推进河沥园区和汪溪、梅林拓展区建设,着力吸引一批科技型企业、研发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入园发展,力争省级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申报省级高新区成功。按照打造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示范区的要求,根据省级港口生态工业园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快速度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拉开园区框架,积极创造条件申报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二是推进“两基地”建设。依托优势产业,通过选资补链壮大产业集群,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争创耐磨铸件等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将汽车橡胶零部件产业基地争创升格为国家级基地。全力捕捉项目信息,主动抓好项目引进和服务工作,积极争取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转化基地项目落户宁国。目前已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了全国首家测土配方施肥研究基地,与德国合维工业品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绿色节能建筑材料制造技术研究与开发,与美国新泽西大学合作开展了节能新材料新技术研究活动。三是构建“两平台”。建设科技孵化平台,切实发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多元化投入建设科技孵化器,使之成为集聚创新要素、招才引智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窗口。目前,宁国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已完成一期投资1300万元,建成了7000平方米的主体工程,设置了相关管理机构,完成了信息平台建设。汽车发动机气缸罩盖等关键部件铝改塑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已完成投资1100万元,建成标准化钢构厂房5000平方米,新开发产品3项,2项产品定型送检并装车试用。农业生产废弃物生态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完成投资130万元,改建生产线3条,有机肥产品顺利通过国家相关部门检测并获得生产批文,全年生产有机肥1200吨。建设融资创业平台,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引进一批创业风险投资机构,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质押和股权质押贷款试点,支持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宁国作为全省唯一的县级金融生态安全区和全省县域银行业服务创新试点县市,先后与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徽商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等成功对接合作,积极引进国元证券、信托、基金、金融租赁等现代金融业,积极发展地方合作银行、村镇银行、资金互助、小额贷款、担保、典当和各类保险等融资保险机构,初步形成了广覆盖、多层次的现代金融保险和投融资服务体系。

  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完成总产值80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30.1%。顺利通过省知识产权强县工程验收,先后被科技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评为“国家十一五科技计划管理先进单位”、“全国知识产权培训工作先进集体”。“十二五”期间,宁国将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为驱动,进一步强化“创新主体、产学研一体和创新载体”三体建设,突出做好“产业提升、载体建设、机制创新和环境优化”四项工作,全面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力争全年新增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0家以上,新增省级研发机构3家以上,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20个以上,引进和开发高新技术产品30项以上,取得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25项以上,申报各类专利116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175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完成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大关。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