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资信调查 > 个人资信调查 > 上海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入市调查

上海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入市调查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8-31 07:33:14 人浏览

导读:

你手中有房子吗?抵押过来,打6折,时间很快,今天做手续,明天就贷给你,利率按照基准利率上浮20%。这是沪上商业银行争夺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真实写照。个人利用信贷资金炒股,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是其资金来源之一。2月4日,银监会权威人士透露,禁止信贷资金

  

  “你手中有房子吗?抵押过来,打6折,时间很快,今天做手续,明天就贷给你,利率按照基准利率上浮20%。”——这是沪上商业银行争夺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真实写照。

  个人利用信贷资金炒股,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是其资金来源之一。

  2月4日,银监会权威人士透露,禁止信贷资金被挪用入市,春节后将全面开始检查工作,住房按揭贷款将成检查重点。

  2月5日,多位地方银监局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对于节后银监会是否布置上述全面检查,目前尚不知情。

  但个人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已不再是空穴来风。

  个贷汹涌

  2月1日,一国有商业银行上海分行人士告诉记者: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个人利用信贷资金炒股的现象已经比较明显,“入市资金规模或许没有企业那么大,但是办理个人贷款(个贷)的人数、笔数和资金量,都有比较明显的增长。这已经不再是一种现象,而是成规模了”。

  在2006年的牛市行情中,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上海分行的住房抵押贷款业务也取得了两位数的增长,“同比是一个比较高的增速”。该行一位个贷经理指出。

  目前,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多家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一般做法是,只要客户手中的房产没有抵押,申请银行住房抵押贷款,抵押率一般可以达到6成,银行内部员工还可以达到7成。

  在贷款利率方面:一般客户的住房抵押贷款执行基准利率,如果是银行VIP客户(类似于白金卡的用户),可以下浮10%;内部员工一般也是执行基准利率,除非持有相应的银行卡或是特别身份。

  “这个信贷资金将来派什么用场,大家心里都很清楚的。”一位沪上国有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直言。

  抵押贷款可以不框定贷款期限,短的可以是1天、5天。“今天借(贷款)来用于打新股,几天以后,资金回笼,再归还。打新股的收益颇丰。”上述客户经理如是说。

  另外,借款人也可以用按揭的方式得到新的信贷资金,“因为住房转按揭、加按揭贷款都能多出一块资金来。”拿转按揭来说,原来借款人在A行有按揭贷款50万,过了一年后,转到B行,重新评估能贷80万,那么就多出30万元。

  不过,因为近期股价高涨,风险积聚,一些国有大行随即调整了个贷策略。“外面的客户不给贷了,银行内部科级以上干部还是可以贷的,因为这部分人员的收入比较高,抗风险能力也相对较强。”上述客户经理续称。

  个贷火爆的情况,从银监会公布的有关数据也可以看出:2006年,上海市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个人贷款减少18.2亿元,扣除个人消费贷款负增长69亿元的因素,个人经营性贷款依然增加了50.8亿元。

  监控之难

  个贷资金流入股市的潜在风险也已引起监管部门的“警惕”,但个贷资金流入股市应该如何监控依然是个难题。

  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上海分行个贷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2006年12月28日,在银监会通知下发前,上海银监局就召集了辖内各家商业银行有关负责人和个贷业务部门负责人,专门就个贷资金进入股市问题,进行了面对面的风险提示。

  “银监会的通知内容,此前就是银行应该注意的范畴,此次只是重申,其目的是想让银行的基本业务部门加强监督。”深发展上海某支行个贷负责人表示。

  一位监管人士指出,对于个人不指定用途消费贷款流入股市,商业银行应承担责任,“因为如果商业银行严格进行贷款三查,特别是在贷前审查和贷前面测环节,加强审查,那么,资金违规入市的现象会比较少”。

  建行某分理处一位主任称,在办理个人住房最高额抵押贷款(建行的个贷产品之一)时,贷款人需提供房屋装修、购车、留学等证明。

  “若将贷款资金用于其他方面,包括炒股、买基金等,得自己想办法弄到上述证明,我们的审核主要看证明。”该人士透露,最好是购房证明,因这一用途可以最高享受下浮15%的优惠利率,而其他用途最高下浮仅10%。

  但仅有借款人提供的各类证明并不能监督信贷资金流向。一位申请了建行个人住房最高额抵押贷款的该行内部员工也表示,“反正(房子)搁着也是搁着,贷到钱后怎么花,银行真的没法管。”

  在个人投资者中,一些个私企业经营者也纷纷加入了贷款炒股的行列,但监控依旧是个难题。

  “之前他们通过抵押房产,融入信贷资金可能是企业经营所需。但去年以来,资本市场如此活跃,他们也有可能将这部分信贷资金投入到股市。而这部分资金的用途,银行无法监控。”上述股份制银行个贷经理说。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