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就业 > 就业分析 > 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发和计划

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发和计划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6-29 21:04:08 人浏览

导读:

刘家宗郭景璐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不仅城市中数以百万失业人员的就业安置是个大问题,数千万农民拥入城市,也将成为难以承载的重负。那么,如何解决这一不可回避的矛盾呢?有识之士已将发展小城镇建设做为转移剩余劳动力的主攻方向。现就怎样做好这

刘家宗 郭景璐

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不仅城市中数以百万失业人员的就业安置是个大问题,数千万农民拥入城市,也将成为难以承载的重负。那么,如何解决这一不可回避的矛盾呢?有识之士已将发展小城镇建设做为转移剩余劳动力的主攻方向。现就怎样做好这一工作谈点看法。

一、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开发”农村劳动力的含义包括开发就业岗位和开发劳动者能力两方面的内容。开发就为是通过开发农村地区就业岗位、开发农村劳动者职业技能,将岗位开发和技能开发相结合,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首先要着眼于大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种植水平,引导农民科学种植,使农副产品在单位成本较低的情况下有高的产出。各级政府应制定积极政策,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家庭为单位组成合作组,对农副产品进行粗加工、半成品加工。通过提升农副产品价值,让农民得到实惠的办法,刺激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在农村得以推广和应用。其次,培养农民科学种养业技能。要使农民不满足于只会饲养猪、鸡、鸭等一般家禽,要科学利用荒山、荒地、荒坡,搞适合当地气候的大型异草花卉种植和鹿、驼鸟、貂等动物的养殖。可以通过扶持政策,促进有条件的相邻县村,搞村屯结合、乡镇联合,大搞深加工、精加工,发展乡村工业,逐步形成一个滚动发展有序延伸的产业链条。第三是引导农民种植经济作物。鼓励个体、集资合股、私营企业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组织发展,规范管理乡镇企业。充分发挥和利用农产品基地的优势,扬长避短,就地回收种植原料。通过鼓励政策,刺激现代工业部门让利于农业企业获得原料和产品市场份额。通过乡镇经济多年来积累的经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使乡镇企业成为农村产业化经济发展龙头和消化安置农村劳动力的重要基地。第四是通过政策,鼓励农村兴办农业旅游观光农场。这样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二、加强农村城镇化建设,扩大小城镇就业空间

农村城镇化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城镇化建设在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可能和空间的同时,也为农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打下了基础。瑞士在41288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建设了近4000多座小城镇,居住人口占总人口近70%以上。我国现有不到19万个小型城镇,平均每个城镇454万人,与瑞士平均不足120多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小城镇相比差得太远。因此,大力发展经济,把乡镇建设成具有一定工商业基础和文教卫生设施的小城镇就成为当务之急。农村工业企业的发展与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是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特色,这样就有条件形成工业园区,不但能节省土地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利于人口合理分布和人力资源的有效使用,还可传播技术,沟通信息,相互调剂生产资料和资金,减少污染。但是,目前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如缺乏统一规划,影响城镇化建设的进展速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目标还不规范,仍呈现无序状态;小城镇配套的劳动保障机构尚未建立起来,专门管理人员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管理明显不够等等。因此,各级政府要抓紧建立与小城镇配套的劳动保障机构,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有序流动提供机构保证;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就业制度,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缩小城乡差别,弱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动机。

三、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采取有效措施,使其规范有序地向城市转移

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农村就业增长非农化以及流动性日益明显。作为城市劳动力结构的必要补充,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还将继续存在,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量和流速应该在有效调节的基础上得到相应控制。总体原因主要是由农村劳动力本身的素质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得到较大发展,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和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但还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因此,要走城乡统筹就业的发展之路,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补充城镇劳动力的形式更完善,必须经过市场和政策的调节和引导。要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开发智能和技能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通过推行劳动预备制度,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将农村职业培训与户籍制度改革配套实施,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使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的通行证,从而调动农村劳动力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当然,“谁用人谁培训”也不失为一种办法。对进入小型分散用工单位的外来农民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相应抬高对其进城务工的“素质门槛”,分层次、多渠道的系统培训,可引导农村劳动力积极参加培训,减少盲目流动。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