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劳动法 > 劳动保险 > 养老保险 > 城镇企业养老保险 >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什么时候建立的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什么时候建立的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4-05-16 15:53:00 人浏览

导读: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从2009年开始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建立目的包括推动城乡一体化和城市化进程、保障全民养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等。建立影响包括增加了老年家庭当期的可支配收入、对家庭消费产生“挤出效应”等。

  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什么时候建立的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2009年。当时,国务院发布开始推广建立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此后,该制度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到了2011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开始正式实施。2014年,我国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政府文件或咨询相关政府部门。

  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建立目的

  法律快车提醒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

  1.保障全民养老:这一制度使得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都能享有同等待遇的社会保障权利,体现了社会保障的全民性。

  2.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通过有效的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它有助于打消人们的疑虑,调动劳动积极性,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推动城乡一体化和城市化进程:通过建立这一制度,可以解决农村居民在享受养老保险方面的忧虑,从而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步伐和城市化进程。

  4.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这一制度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帮助他们度过晚年。

  5.其他。

  三、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建立影响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建立影响包括:

  1.在缴费阶段,该制度对居民家庭消费存在“挤出效应”和“预期收入效应”两种相反方向的影响。60岁前的参保人需要缴费,这种当期缴纳保费的行为可以看作是一种强制性储蓄,会挤占家庭当期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对家庭消费产生“挤出效应”。然而,作为一项以政府注资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它也可以增加参保人60岁后预期可获得的收入,即参保可能会为家庭带来“预期收入效应”。因此,该制度在缴费阶段对居民家庭消费的影响最终取决于这两种效应的净效应。

  2.在领取养老金待遇阶段,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在60岁后不再需要缴纳保费,而是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收入。这直接增加了老年家庭当期的可支配收入,因此可能产生“直接收入效应”。

  3.其他。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

相关文书下载
限时特惠

海量合同范本 · 任意编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