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首与坦白的关系
导读:
自首和坦白都是刑法中两种常见的量刑情节。但是司法实务中,很容易混淆两者的性质。这对于罪犯的量刑是有影响的。因此,为了维护罪犯的合法权益,做到罪责刑相适应。本文就自首与坦白的异同作相应分析。
自首是指犯罪后自动投案,向公安、司法机关或其他有关机关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我国刑法规定,自首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广义的坦白包括自首。狭义的坦白是指犯罪分子被动归案后,如实供述自己被司法机关指控的犯罪事实,并接受国家审查和裁判的行为。
法律快车提醒您,自首与狭义的坦白之间的相同之处是:
1.二者都以犯罪人实施了犯罪行为为前提;
2.二者在犯罪人归案之后都能如实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
3.二者的犯罪人都具有接受国家审查和裁判的行为;
4.二者的犯罪人都可以得到适当的从宽处罚。
从广义上讲,“自首”是“坦白”的特殊表现形式,只是自首的犯罪嫌疑人,在主观上坦白的心态更积极一些。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准确区分“坦白”与“自首”的界限,确保执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1.到案的方式不同。自首的犯罪嫌疑人具有自动投案行为。一般情况下,是犯罪嫌疑人自动到司法机关或者其他相关机关投案。而坦白的犯罪嫌疑人不具有自动投案行为,而是在侦查机关掌握其犯罪事实的情况下,传唤到案或抓捕到案。
2.“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动机和心态不同。自首的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是出自内心的悔改,自愿接受司法机关的审判,争取从轻或减轻处罚。坦白的犯罪嫌疑人开始并不具备发自内心的懊悔诚意,是处于侦查机关的控制之下,选择的一条让自己可能获得从轻或减轻处罚的出路。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是被动的,其接受司法机关处理,也可以说是一种无奈之举。
3.“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范围不同。犯罪嫌疑人在被采取强制措施期间,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和“不同种罪行”的,属自首。犯罪嫌疑人在被传讯时,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已经掌握的本人罪行、未掌握的同种罪行,均认为是“坦白”。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可能对于较多数人来说,知道自首和坦白是什么程序什么意思,但是却不了解这两种程序是不是可以同时使用,还是存在先后顺序的,又是不是存在互斥的情况,那么今天就跟法律快
当我们犯了错误之后,应该第一时间进行自首,对犯罪事实进行坦白。但是法律上面有自首和坦白两个法律规定,自首和坦白可以同时认定吗?接下来就和法律快车小编一起学习一下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我们都知道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法律有一定的宽容性,但是自首和坦白应该如何区分和鉴定呢?接下来就和法律快车小编一起学习一下下面这篇文章。自首和
在现代社会出于人道主义对于犯罪者犯罪之后如果进行相应的自首的,是可以进行相应的减轻处罚的,但是很多人都是不知道这个自首的处罚的。下面就让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坦
对未成年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标准为18周岁。如果审判的时被告人不满18周岁的,依照我国刑事法律的规定,法院应予不公开审理。但是,经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
国家安全机关举报间谍行为或线索时可以直接拨打12339。依据《反间谍法》的香港馆规定,行为人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或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的,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