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收养法 > 收养关系 > 协议离婚抚养权归男方,女方抚养怎么写,怎么争取抚养权

协议离婚抚养权归男方,女方抚养怎么写,怎么争取抚养权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2-05-25 14:56:41 人浏览

导读:

协议离婚抚养权归男方,女方抚养在协议上写清楚双方当事人的约定,协议上不可以违背自愿原则,合法原则和损害他人利益等。女方在争取抚养权的时候人民法院会根据双方当事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判决抚养权。

  协议离婚抚养权归男方,女方抚养在协议上写清楚双方当事人的约定,协议上不可以违背自愿原则,合法原则和损害他人利益等。女方在争取抚养权的时候人民法院会根据双方当事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判决抚养权。

  一、离婚协议孩子归女方抚养怎么写?

  协议就是双方约定的内容,可以直接写上你们的具体约定就可以了。这个是没有严格的限制,约定自由。

  除非约定违反自愿,合法原则或者损害他人利益等,一般的协议都是有效的。

  二、女人离婚怎么争取孩子的抚养权

  最高人民法院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对子女抚养问题,从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出发,结合父母双方的抚养能力和抚养条件等具体情况妥善解决。根据上述原则,结合审判实践,提出如下具体意见:

  1.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随父方生活:

  (1)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

  (2)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父方要求子女随其生活的;

  (3)因其他原因,子女确无法随母方生活的。

  2.父母双方协议两周岁以下子女随父方生活,并对子女健康成长无不利影响的,可予准许。

  3.对两周岁以上未成年的子女,父方和母方均要求随其生活,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予优先考虑:

  (1)已做绝育手术或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的;

  (2)子女随其生活时间较长,改变生活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明显不利的;

  (3)无其他子女,而另一方有其他子女的;

  (4)子女随其生活,对子女成长有利,而另一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或者有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不宜与子女共同生活的。

  4.父方与母方抚养子女的条件基本相同,双方均要求子女与其共同生活,但子女单独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共同生活多年,且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要求并且有能力帮助子女照顾孙子女或外孙子女的,可作为子女随父或母生活的优先条件予以考虑。

  5.父母双方对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随父或随母生活发生争执的,应考虑该子女的意见。

  6.在有利于保护子女利益的前提下,父母双方协议轮流抚养子女的,可予准许。 上述解释简单规定了离婚中关于孩子抚养如何判决的一些意见,供法院审案参考适用,因为离婚案件比较特殊,涉及到感情问题,涉及到人身问题,所以还是具体案件具体分析,并不一定要完全适用上述规定。

  建议:鉴于上述,离婚的当事人,如果想争取孩子的抚养权,最好做到如下几点:

  1.离婚前多照顾孩子,增加与孩子的感情;

  2.如果双方已经分居,最好争取与孩子一起生活;

  3.如果夫妻双方都忙于工作,最好让自己的父母帮助照看孩子;

  4.自己身上有不好习惯的,要及时改正;

  5.自己没有工作的,要积极进去,寻找一份收入尚可的工作; 但是有一点,不得伤害孩子的感情,不要刻意的突然改变孩子的生活方式,如果孩子已满十周岁,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且不可盲目的争取抚养权而伤害到孩子感情。毕竟,离婚后孩子还是双方的孩子,不抚养孩子的一方仍然享有探视权;毕竟孩子十八周岁后,孩子可以自愿选择跟随哪一方。

  女人在面对争取抚养权的时候也不会显得束手无策。但是父母双方一定要考虑什么环境到底适合孩子,一切以孩子为主,不能因为自己的原因而耽误了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毕竟一切都比不过亲情。

  三、一方离婚后抚养权归谁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夫妻双方离婚以后,如果孩子不满两周岁的,原则上由母亲直接抚养。已满两周岁的,抚养权协商不成按最有利于未成年女子的原则判决。已满八周岁的,要尊重孩子的真实意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八十四条 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法律快车小编需要提醒您,孩子的抚养权人民法院会根据实际情况判决的。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